荷莲豆菜

中药材“荷莲豆菜”。别名:团叶鹅儿肠、地花生、痞子草(《贵州民间药物》),荷连豆、水青草、青蛇仔、有米菜(《海南植物志》),串钱草、水荷兰、水流冰、青钱草(《广西药植名录》)。出处:《贵州民间药物》。生境分布:生于山野阴湿地带。分布我国南部至西南部。原形态:一年生披散草本。茎光滑,近基部分枝,枝柔弱,长60~90厘米。叶对生,具短柄;叶片卵圆形至近圆形,宽1……

名称 荷莲豆菜 ( Hé Lián Dòu Cài )
别名 团叶鹅儿肠,地花生,痞子草,荷连豆,水青草,青蛇仔,有米菜,串钱草,水荷兰,水流冰,青钱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治疮疖痈肿,黄疸,疟疾,风湿脚气,治风湿,黄疸,散痞块,消炎,消肿,解毒,清热,治热疮,疮疖,痈毒,蛇伤,眼膜炎,小儿疳积及小儿哮喘,清热消炎,利湿退翳,治黄疸,疟疾,翼状胬肉,骨折,疮痈,
用法用量 <p>内服:煎汤,2~3钱(鲜者0.5~1两);泡酒或捣汁。外用:捣敷。</p>
性味 苦,凉,性平,味微涩,苦,凉,
归经 肝,胃,膀胱经
概述 方剂 药酒 汤方 茶方 药膳 中成药

荷莲豆菜 性状及选购

性状鉴别全 草长60-90cm。茎光滑,纤细,下部有分枝。叶对生,完整者卵圆形至近圆形,长1-1.5cm,宽1-2cm,叶脉3-5条,膜质;具短叶柄,顶生或腋生绿色小花。气微,味微涩。

荷莲豆菜 药理作用

本品所含抗白血病物质荷莲豆素,对人类白血病细胞和上皮细胞组织培养的MIC分别为< 0.25μm/ml和10ug/ml,并能延长白血病鼠的半数生存时间,毒性低且无积蓄[1]。

荷莲豆菜 附方

①治黄疸:团叶鹅儿肠、金针花各一两。煎水服。

②治风湿脚气:团叶鹅儿肠一两。泡酒服。

③治痞块:团叶鹅儿肠捣烂,炒热包患处。(选方出《贵州民间药物》)

###

①治黄疸:团叶鹅儿肠、金针花各一两。煎水服。(《贵州民间药物》)②治风湿脚气:团叶鹅儿肠一两。泡酒服。③治痞块:团叶鹅儿肠捣烂,炒热包患处。(选方均出《贵州民间药物》)

荷莲豆菜 生境分部

生于山野阴湿地带。分布我国南部至西南部。

###

生态环境:生于山野阴湿地带。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华南及福建、台湾等地。

荷莲豆菜 原始形态

一年生披散草本。茎光滑,近基部分枝,枝柔弱,长60~90厘米。叶对生,具短柄;叶片卵圆形至近圆形,宽1~2.5厘米,先端圆而具小凸尖,基部阔楔形或近楔形,3~5脉,膜质;托叶刚毛状。花序疏散,腋生或顶生;花小,绿色,花梗纤细;苞片具膜质边缘;萼片5,狭长圆形,长3~3.5毫米,有3脉,边缘膜质;花瓣5,2裂至中部以下,裂片狭,短于萼片;雄蕊3~5,和萼片对生;花柱短,2裂,基部连合。蒴果卵圆形。种子1至多颗,圆形,压扁,粗糙。花期春、秋。

###

一年生披散草本。茎光滑.近某部分枝,枝柔弱,长60-90cm。单叶对生,膜质;叶柄短;托叶刚毛状;叶片卵圆形至圆形,长1-1.5cm,宽1-1.2cm;先端圆而具小凸尖,基部宽楔形、圆形或近楔形;基出脉3-5,花成顶生或腋生的聚伞花序;花小,绿色,花梗纤细,有短柔毛;苍片具膜质边缘;乌片5,狭长圆形,长3-3.5mm,有3脉,边缘膜质;花瓣5,先端2裂,裂片狭,短于萼片;雄蕊3-5,与萼片对生;花柱短,柱头2-2裂,基部联合。蒴果卵圆形,2-3瓣裂。种子1至多粒,圆形,压扁,有疣状突起。花期春,秋季。

荷莲豆菜 化学成分

全草含荷莲豆素(cordacin)[1],琥珀酸(suc-cinic acid), a-菠菜甾醇(a-spinasterol),已酸(caproic acid),辛酸(caprylic acid),癸酸(capr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o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2],对羟基桂皮酸(p-hydroxycinnamic acid),硝酸钾(potassium nitra-te)[3],荷莲豆碱(cprdatamine)[4]。

搜索推荐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