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

本品为甘草的炮制加工品。

名称 炙甘草 (zhì gān cǎo)
英文名 RADIX GLYCYRRHIZAE PREPARATA
功能主治 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
用法用量 1.5~9g。
性味 甘,平。
归经 归心、肺、脾、胃经 。
常用配伍 甘草、当归、人参、白术、茯苓、地黄、白芍、陈皮、黄芪、川芎、熟地黄、半夏、柴胡、防风、升麻、黄芩、干姜、木香、党参、麦冬
相关方剂 十全大补酒 , 熟地枸杞酒 , 参苓白术酒 , 益气健脾酒 , 人参百岁酒 , 长春酒 , 参术酒 , 肉桂黄芪酒 , 五加皮酒 , 九仙酒
相关中成药 十全大补酒 , 熟地枸杞酒 , 参苓白术酒 , 益气健脾酒 , 人参百岁酒 , 长春酒 , 参术酒 , 肉桂黄芪酒 , 五加皮酒 , 九仙酒
概述 方剂 药酒 汤方 茶方 药膳 中成药

炙甘草 性状及选购

本品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切片,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黄色至深黄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质稍黏。具焦香气,味甜。

炙甘草 炮制方法

取净甘草片,加入炼熟的蜂蜜与少许开水,拌匀后稍闷,炒至黄色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每100斤用炼熟蜂蜜25~30斤。

炙甘草 贮藏方法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炙甘草 的副作用及禁忌

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

炙甘草 临床应用

1 健脾益气和中

《本草述钩元·卷七》凡心火乘脾, 腹中急痛, 腹皮急缩者宜信用之。健中汤用之以补中而缓脾急。对于脾胃倦怠, 心虚悸动引起的疾病, 本品甘平, 益气补中, 故可用于多种气虚证, 如脾胃虚弱, 气短乏力, 食少, 便溏者, 常与人参、白术、茯苓同用, 以增强健脾益和中之效。若心气气虚不足, 心悸动, 脉结代者, 本品又配熟地、麦冬。

对咳嗽气喘, 本品有润肺止咳平喘, 药性甘平, 故无论外感内伤, 寒热虚实, 以肺失宣降, 气喘咳嗽,

炙甘草 生境分部

甘草常生于干旱沙地、河岸砂质地、山坡草地土壤中。全国大范围有,主要集中在甘肃、新疆、四川一带。

炙甘草 原始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状,直径1-3厘米,外皮褐色,里面淡黄色,具甜味。茎直立,多分枝,高30-120厘米,密被鳞片状腺点、刺毛状腺体及白色或褐色的绒毛,叶长5-20厘米;托叶三角状披针形,长约5毫米,宽约3毫米,两面密被白色短柔毛;叶柄密被褐色腺点和短柔毛;小叶5-17枚,卵形、长卵形或近圆形,长1.5-5厘米,宽0.8-3厘米,上面暗绿色,下面绿色,两面均密被黄褐色腺点及短柔毛,顶端钝,具短尖,基部圆,边缘全缘或微呈波状,多少反卷。

总状花序腋生,具多数花,总花梗短于叶,密生褐色的鳞片状腺点和短柔毛;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3-4毫米,褐色,膜质,外面被黄色腺点和短柔毛;花萼钟状,长7-14毫米,密被黄色腺点及短柔毛,基部偏斜并膨大呈囊状,萼齿5,与萼筒近等长,上部2齿大部分连合;花冠紫色、白色或黄色,长10-24毫米,旗瓣长圆形,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短于旗瓣,龙骨瓣短于翼瓣;子房密被刺毛状腺体。荚果弯曲呈镰刀状或呈环状,密集成球,密生瘤状突起和刺毛状腺体。种子3-11,暗绿色,圆形或肾形,长约3毫米。花期6-8月,果期7-10月。

炙甘草 化学成分

主要含甘草苷、甘草酸、甘草甜素、子丁香烯氧化物、甘草萜醇、18-羟基甘草次酸、异甘草次酸、甘草香豆精、刺芒柄花素、新甘草查耳酮D、光果甘草苷元、异甘草黄酮醇等成分。

搜索推荐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