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荆芥

中药材“土荆芥”。别名:臭草[福建、江西、贵州]、臭藜藿、杀虫芥、钩虫草、鹅脚草、狗咬癀。生境分布:生于村庄附近以及路旁,北方亦常有栽培者。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及贵州等省区。原形态: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茎直立,多分枝,有棱,无毛或有腺毛,揉之有强烈的气味。单叶互生,具短柄;叶片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3~……

名称 土荆芥 ( Tǔ Jīnɡ Jiè )
别名 臭草,臭藜藿,杀虫芥,钩虫草,鹅脚草,狗咬癀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杀虫,止痒,用于蛔虫病,钩虫病,蛲虫病,外用治皮肤湿疹,瘙痒,并杀蛆虫,
用法用量 <p>1~3钱,研粉或制成丸剂,或制成土荆芥油;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p>
性味 辛,苦,微温,有小毒,
归经 脾经
相关方剂 花叶洗剂 , 野菊煎剂
相关中成药 花叶洗剂 , 野菊煎剂
概述 方剂 药酒 汤方 茶方 药膳 中成药

土荆芥 性状及选购

干燥带有果穗的茎枝。茎下部圆柱形,粗壮,光滑;上部方形有纵沟,具毛茸。下部叶大多脱落,仅留有茎梢线状披针形的苞片;果穗成束,簇生于枝腋及茎梢,触之即落,淡绿色或黄绿色;剥除宿萼,内有1棕黑色的果实。有强烈的特殊香气,味辣而微苦。

土荆芥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及根,切细。

土荆芥 药理作用

1、体外实验:土荆芥油对蛔虫的作用为先兴奋,后麻痹,最后产生不可逆性强直;对滴虫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对钩虫病也有效,但略差些。

2、土荆芥油1:64,000可抑制致病性皮肤真菌之生长(不受血清及连续培养之影响,对皮肤无刺激性)对分支菌(结核)浓度在1:1,000以上有作用。

###

土荆芥油为一种杀肠虫药(主成分驱蛔素,其效较油强2倍),对蛔虫先兴奋,后麻痹,最后产生不可逆性强直;对钩虫也有效,但略差;对阿米巴痢疾亦有效,可用于慢性或带虫者;对绦虫之效颇差。

土荆芥油在肠内易被吸收,吸收后一部分经肺排出,使呼气中有特殊臭气。本药有剧烈刺激性。土荆芥油对鸟型结核杆菌在体内有很轻度的抑制作用;对真菌(如发癣菌)则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弱于麝香草酚而强于水杨酸)。土荆芥油中所含驱蛔素对蛔虫有先兴奋后麻痹的驱虫效果,对钩虫亦有驱除作用。

土荆芥 的副作用及禁忌

孕妇忌服。

###

《福建民间草药》:"凡患神经衰弱,心脏病、肾病及孕妇等忌服。"

###

虚弱、营养不良者应慎用或减量。小儿较成人敏感。有肾、心及肝脏疾病或消化道溃疡者禁用。《福建民间草药》:凡患神经衰弱、心脏病、肾病及孕妇等忌服。

土荆芥 附方

1、钩虫病:鲜土荆芥10斤,切碎,加水3斤,水蒸汽蒸馏,收集馏出液的上层金黄色液体,即为土荆芥油。成人每次服0.8~1.2毫升,儿童每岁0.05毫升。次晨服硫酸镁20克。

2、蛔虫病:土荆芥、研成细末,早晨空腹时服2~6分,连服2天。

###

①治钩虫、蛔虫、蛲虫:土荆芥叶、茎、子阴干研末,酌加糖和米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次用开水送下一钱,早晚各一次。(《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钩虫、蛔虫、绦虫病:土荆芥全草一至二钱,水煎服。

③治头虱:土荆芥捣烂加茶油敷。

④治脱肛、子宫脱垂:土荆芥鲜草五钱。水煎,日服二次。(②方以下出《湖南药物志》)

⑤治关节风湿痛:土荆芥鲜根五钱。水炖服。

⑥治湿疹:土荆芥鲜全草适量。水煎,洗患处。

⑦治创伤出血:土荆芥干叶。研束,敷患处。

⑧治毒蛇咬伤:土荆芥鲜叶。捣烂,敷患处。(⑤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土荆芥 临床应用

治疗钩虫病

采用丸剂及土法提取的土荆芥油内服。根据治疗后大便虫卵复查结果,丸剂的治愈率自45~82%不等,土荆芥油为72.6~83.3%。用法:㈠丸剂系取土荆芥的子,叶及茎(亦有只用叶与子,或只用茎的)晒干研粉,和入少量淀粉或面粉,水泛为丸。一般采用1日疗法,早晚饭前各服5钱。亦有采用2日或3日疗法的,每日服2~3次,每次2~4钱。㈡土荆芥油系按土法用蒸酒木甑蒸馏而成。每lOO斤土荆芥可提取土荆芥油200~250毫升。用量成人2毫升,60岁以上者酌减;1~3岁小儿0.2~O.5毫升,4

土荆芥 生境分部

生于村庄附近以及路旁,北方亦常有栽培者。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及贵州等省区。

###

生于村旁、旷地、路旁,亦有栽培。分布福建、广东、广西及西南各地。产于广西、广东、福建、贵州等地。

###

生态环境:生于旷野、路旁、河岸和溪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等地,北方各地常有栽培。

土荆芥 原始形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茎直立,多分枝,有棱,无毛或有腺毛,揉之有强烈的气味。单叶互生,具短柄;叶片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3~16厘米,宽0.5~5厘米,先端渐尖或钝,基部微下延,下部叶稍大,上部的叶较小,边缘有不规则的钝齿或呈波浪形,下面密被黄色腺点,沿脉疏生柔毛。夏、秋之间开绿色小花,穗状花序腋生,分枝或不分枝,常为3~5朵簇生于苞腋内,少数单生;苞片叶状,长于花束,花束细小,两性或雌性;花被5裂,裂片三角状卵形;雄蕊5;胞果膜质,扁球形,包藏于花被内。种子细小,红棕色、光亮。

###

一年生或多年生直立草本,高约1米。茎有棱,分枝,被腺毛或无毛。单叶互生,具短柄;叶片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3~16厘米,先端短尖或钝,下部的叶边缘有不规则钝齿残呈波浪形,上部的叶较小,为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全缘,先端钝;上面绿色,下面有腺点,揉之有一种特异的香气。花小,绿色,簇生或单生于苞腋内;苞片极小,呈叶状而长于花束;花束为腋生及顶生,分枝成不分枝的穗状花序;此等花序再形成硕大具叶的圆锥花序,占全植株的大部;萼片5,有时仅3;雄蕊与萼片同数,花丝分离,花药内向;子房1室。胞果,长不及1毫米,包藏于萼内,胚环形。花期夏,秋间。

###

一年生或多年生直立草本,高50-80cm,有强烈气味。茎直立,有棱,多分枝,被腺毛或无毛。单叶互生,具短柄;叶片披针形至长圆状披外形,长3-16cm,宽达5cm,先端短尖或钝,下部的叶边缘有不规则钝齿或呈波浪形,上部的叶较小,为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全缘,上面绿色,下面有腺点,揉之有一种特殊的香气。穗状花序腋生,分枝或不分枝。花小,绿色,两性或雌性,3-5朵簇生于上部叶腋;花被5裂,果时常闭合;雄蕊5;花柱不明显,柱头通常3,伸出花被外。胞果扁球形,完全包于花被内。种子横生或斜生,黑色或暗红色,平滑,有光泽。花期8-9月,果期9-10月。

土荆芥 化学成分

果实含挥发油(土荆芥油)1~4%,油中含驱蛔素(ascaridol, C10H16O2)为有效成分,并含有伞花烃(cymene)、黄樟醚、萜烯类化合物如:柠檬烯(limonene, C10H16)、异柠檬烯(iso-limonene,C10H16)、左旋松香芹酮(l-pinocarvone,C10H14O)及土荆芥酮(aritasone,C20H28O2)、右旋-α-蒎烯(d-α-pinene)、欧松油烯(sylvestren,C10H16)等。新鲜叶含两种山柰醇甙为:①山柰醇-7-鼠李糖甙(kaempferol-7-rhamnoside);②山柰醇-7-鼠李糖甙-葡萄糖-鼠李糖。

###

含挥发油其中有:松香芹酮(pinocarvone),土荆芥酮(aritasone)[1]。叶含山柰酚-7-鼠李糖甙(kae-mpfrol-7-rhamnoside),土荆芥甙(ambroside)[2]。果含山柰酚3-鼠李糖-4’-木糖甙(kaempferol 3-rhamnoside-4′-xyloside),山柰酚3-鼠李糖-7-木糖甙(kaempferol 3-rhamno-side-7-xyloside),山柰酚(kaempferol),驱蛔素(ascaridole),异鼠李素(isorhamnatin),槲皮素(quercetin)[3,4],4-O-去甲相思子黄酮-7-O-α-L-鼠李糖-3′-O-β-D-吡喃木糖甙(4-O-demethyl abrectorin 7-O-α-L-rhamnoside-3′-O-β-D-ylopyranoside)[5]。

搜索推荐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