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叶槲蕨

中药材“团叶槲蕨”。别名:肉碎补、骨碎补、石蜈蚣。出处:始载于《植物分类学报》。生境分布:生态环境:附生于海拔3001700m的密林中树干、岩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原形态:植株高50100cm。根茎横生,粗810mm,肉质,顶端密被披针形鳞片,基部阔卵形,盾状着作画,先端长渐尖成尾状,边缘有睫毛。叶二型;营养叶无柄;叶厚纸质,……

名称 团叶槲蕨 ( Tuán Yè Hú Jué )
别名 肉碎补,骨碎补,石蜈蚣
功能主治 益肾气,壮筋骨,散瘀止血,主肾虚耳鸣,牙痛,跌打损伤,骨折,风湿腰痛,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p>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敷。</p>
性味 微苦,性温
归经 肾经
概述 方剂 药酒 汤方 茶方 药膳 中成药

团叶槲蕨 性状及选购

性状鉴别 根茎呈扁平长条状。表面棕色,密被鳞片,鳞片卵圆形,具长钻头,有锯齿基部盾状着生。两侧及上面有圆形叶柄痕,下面有残留细根。质轻脆,易折断。断面可见多数黄色点状分状分体中柱,排列成环。气微,味微苦。

团叶槲蕨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附生于海拔300-1700m的密林中树干、岩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团叶槲蕨 原始形态

植株高50-100cm。根茎横生,粗8-10mm,肉质,顶端密被披针形鳞片,基部阔卵形,盾状着作画,先端长渐尖成尾状,边缘有睫毛。叶二型;营养叶无柄;叶厚纸质,坚硬,两面无毛而光泽,心形至卵形,长宽几相等,先端钝或圆,基部浅心脏形而有互相覆盖的耳,全缘或波状;叶脉两面明显,小脉连接成伸长的网眼孢子叶叶柄长10-30cm,光亮无毛,基部被鳞片卵状长圆形,长30-70cm,宽20-30cm,羽状深裂几达叶轴;裂片3-7对,斜向上,缺刻圆形至截形,底部有小突刺阔披针形,先端长渐尖,基部稍狭而下延,边缘有软骨质的边,顶生裂片较大;叶崭深色,中脉禾秆色,侧脉明显。孢子囊群细小,圆形,在侧脉间散生;无囊群盖。

搜索推荐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