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泡

中药材“三角泡”。别名:假苦瓜、假蒲达、包袱草、风船葛、鬼灯笼、三角灯笼、金丝苦楝、三角藤、倒地铃、棕子草、炮掌果、小果倒地铃、白花仔草、带藤苦楝、灯笼草。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田野、灌丛、路边和林缘;也有栽培。 资源分布:我国东部、南部和西南部很常见。原形态:倒地铃 草质攀援藤本,长约15m。茎、枝绿色,有5或6棱和同数的直槽,棱上被皱曲柔毛。二回三出复……

名称 三角泡 ( Sān Jiǎo Pào )
别名 假苦瓜,假蒲达,包袱草,风船葛,鬼灯笼,三角灯笼,金丝苦楝,三角藤,倒地铃,棕子草,炮掌果,小果倒地铃,白花仔草,带藤苦楝,灯笼草,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主黄疸,淋证,湿疹,疔疮肿毒,毒蛇咬伤,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p>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p>
性味 苦,辛,寒
相关方剂 白簕洗剂
相关中成药 白簕洗剂
概述 方剂 药酒 汤方 茶方 药膳 中成药

三角泡 性状及选购

性状鉴别 干燥全草,茎粗2-4mm,黄绿色,有深纵沟槽,分枝纤细,多少被毛,质脆,易折断,断面粗糙。叶多脱落,破碎而仅存叶柄,二回三出复叶,小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暗绿色。花淡黄色,干枯,与未成熟的三角形蒴果附于花序柄顶端,下方有卷须。蒴果具3翅,膜质,气微,味稍苦。 以全草叶多,身干者为佳。 蒴果膜质,膨胀成倒卵形,有三棱,先端截头状,常被柔毛。种子球形,直径4.3-5.7cm,表面灰黑色,基部种子区较大,为淡灰黄色,近光滑,无光泽;具一斜向"U"形细肋。种脐区近心形,长3.4-4.6cm,宽4.1-5.2cm,具一宽的边缘,中央为种脐,点状,心形凹口上有一褐色小点。胚根弯曲,三角尖状而扁;子叶2枚,卷曲。 以干燥、饱满、均匀者为佳。

三角泡 药理作用

三角泡的乙醇和水提取物能稳定炎症期间的溶酶体膜,抑制溶酶体内酶的漏出,从而阻止细胞内和细胞外的损伤。

三角泡 的副作用及禁忌

《全国中草药汇编》:“孕妇忌服。”

三角泡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田野、灌丛、路边和林缘;也有栽培。

资源分布:我国东部、南部和西南部很常见。

三角泡 原始形态

倒地铃 草质攀援藤本,长约1-5m。茎、枝绿色,有5或6棱和同数的直槽,棱上被皱曲柔毛。二回三出复叶;叶柄长3-4cm,小叶近无柄,顶生的斜披针形或近菱形,长3-8cm,宽1.5-2.5cm,先端渐尖,侧生的稍小,卵形或长椭圆形,边缘有疏锯齿或羽状分裂,上面近无毛或有稀疏微柔毛,下面中脉和侧脉上被疏柔毛。花雌雄同株或异株;圆锥花序少花,与叶近等长或稍长,总花梗直,长4-8cm,卷须螺旋状;萼片4,被缘毛,外面2片圆卵形,长8-10mm,内面2枚长椭圆形,比外面2片约长1倍;花瓣4,乳白色,倒卵形;雄蕊(雄花)8,与花瓣近等长或稍长,花丝被疏而长的柔毛;子房(雌花)倒卵形或有时近球形,被短柔毛。蒴果梨形、陀螺状倒三角形或有时近长球形,高1.5-3cm,宽2-4cm,褐色,被短柔毛;种子黑色,有光泽,直径约5mm,种脐心形,鲜时绿色,干时白色。花期夏秋,果期秋季至初冬。

三角泡 化学成分

种子含脂肪酸:花生酸(arachid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以及 β-谷甾醇(β-sitosterol),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甙(luteolin-7-O-glucuronide)。

搜索推荐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