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6 月下旬至8 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品种。(1) 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2) 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5cm 的片,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

名称 附子 (Fù Zǐ)
英文名 Prepared Common Monkshood Daughter Root, Prepared daughter root of Common Monkshood
别名 附片、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明附片、刁附、川附子
功能主治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萎,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用法用量 3~15g。
性味 辛、甘,大热;有毒。
归经 归心、肾、脾经。
常用配伍 甘草、当归、人参、白术、干姜、茯苓、防风、木香、地黄、白附子、陈皮、牛膝、细辛、黄芪、半夏、羌活、川芎、香附、天麻、肉桂
相关方剂 神仙延寿酒(延寿瓮头春) , 外用扭伤药酒 , 气嗽欲死酒 , 克痹药酒 , 柴胡疏肝粥 , 温脾酒 , 姜附酒 , 参附酒 , 牛膝酒 , 肉桂黄芪酒
相关中成药 神仙延寿酒(延寿瓮头春) , 外用扭伤药酒 , 气嗽欲死酒 , 克痹药酒 , 柴胡疏肝粥 , 温脾酒 , 姜附酒 , 参附酒 , 牛膝酒 , 肉桂黄芪酒
概述 方剂 药酒 汤方 茶方 药膳 中成药

附子 性状及选购

盐附子:呈圆锥形,长4~7cm,直径3~5cm。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及多角形形成层环纹,环纹内侧导管束排列不整齐。气微,味咸而麻,剌舌。

黑顺片:为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cm,厚0.2~0.5cm。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导管束。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

白附片: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厚约0.3cm。

附子 炮制方法

附片:黑顺片、白附片直接入药。

淡附片:取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与甘草、黑豆加水共煮透心,至切开后口尝无麻舌感时,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晒干。每 100kg盐附子,用甘草 5kg、黑豆10kg。

炮附片:取附片,照烫法(附录Ⅱ D)用沙烫至鼓起并微变色。

附子 鉴别方法

取黑顺片或白附片粗粉4g,加乙醚30ml与氨试液 5ml,振摇20分钟,滤过。滤液置分液漏斗中,加0.25mol/L 硫酸溶液20ml,振摇提取,分取酸液,照分光亮度法(附录Ⅴ A)测定,在 231nm与274nm 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附子 贮藏方法

盐附子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黑顺片及白附片置干燥处,防潮。

附子 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和对内分泌的影响:大鼠口服附子20%煎剂2.5ml/100g或50%煎剂2ml/100g对甲醛或蛋清引起的大鼠踝关节肿均有非常显着的抑制作用(P<0.01)。熟附片煎剂0.5g/kg亦能非常显着的抑制大鼠蛋清性足肿。生附子的甲醇提取物能抑制蛋清引起的小鼠腹腔血管渗透性增加和角叉菜胶引起的踝关节肿。大鼠口服300mg/kg对踝关节的佐剂性关节炎的作用比口服50mg/kg保太松强,口服30mg/kg时,对棉球肉芽肿的抑制作用比口服20mg/kg可的松强。附子水煎醇沉液(每1ml=生药2g)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给于大鼠,对蛋清性关节肿胀具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其强度与药物剂量呈正相关性。对附子抗炎作用的机制看法不一:如有报道给附子后,肾上腺内维生素C和胆甾醇含量减少,尿排泄17-酮同类固醇增加,血中嗜酸性白血球减少,碱性磷酸酯酶和肝糖无增加,似有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作用。亦有报道,在切除肾上腺后,附子的抗炎作用仍保存,认为其抗炎作用与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无关。有人认为附子本身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

2.镇痛、镇静和对体温的影响:附子0.1-1g/kg给于动物,能抑制压迫大鼠尾部引起的疼痛和腹腔注射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附子水煎醇沉液(1ml=2g生药)腹腔注射给于小鼠,可提高小鼠的痛阈值。小鼠口服生附子冷浸液能延长环己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减少自主运动,并能降低体温达2小时之久,而炮制附子在相同剂量下则无上述作用。但在寒冷情况下,附子冷浸液和水煎剂均能抑制寒冷引起的鸡和大鼠的体温下降,甚至使降低的体温恢复,延长生存时间,降低死亡率。附子水煎剂20g/kg灌胃给于小鼠,可非常显着延长受寒小鼠的存活率(P<0.01)。附子水煎剂能显着对抗小鼠水浸应激和大鼠盐酸损伤性溃疡;还能显着对抗蓖麻油和番泻叶引起的小鼠药物性腹泻,在热板法等中的镇痛作用等,被认为是附子温中止痛的药理学基础。

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3.1.强心和升压作用:去甲乌药碱是附子中的强心成分之一,含量甚微。它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很强,能明显增加离体蛙心,在位兔心和豚鼠衰竭心脏的心肌收缩力,给麻醉犬静脉注射l-2μg/kg后,左心室压力上升最大速率和心输出量均增加,冠脉、脑和外周动脉以及全身血管阻力降低,心肌氧耗量增加,大鼠培养心肌细胞搏动频率和幅度也增加。上述作用可被心得安阻断,这些都与异丙肾上腺素的作用相似。附子中的去甲猪毛菜碱是一种弱β-兴奋剂,它能兴奋豚鼠离体心房,增加收缩的频率,静脉注射能升高正常和毁脊髓大鼠血压,加快心率,而毁脊髓大鼠对去甲猪毛菜碱的升压作用比正常大鼠更敏感,因而认为去甲猪毛菜碱既有对β-受体及α-受体均有兴奋作用。附子中棍掌碱具有明显的升压和强心作用,静脉注射40μg/kg可使大鼠血压升高50%,3×10(-6)g/ml可使离体豚鼠右心房的收缩幅度和频率分别增加250和120%。对毁脊髓猫也有上述作用。它的升压作用可破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酚妥拉明取消,其升压作用及对豚鼠右心房的作用也能被神经节阻断药-六烃季胺所对抗。表明其作用与兴奋神经节或节前纤维有关。

3.2.对心率和心律失常的影响:去甲乌药碱能加速心率,对实验性缓慢型心律失常有改善作用。临床观察也证实了去甲乌药碱对缓慢型心律失常有明显的治疗作用。静脉注射后,病人的心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窦性心动过缓恢复到正常水平,窦房阻滞和结区房室传导功能得到改善,从而使传导阻滞减轻或消失,其机理主要为缩短A-H间期。实验还表明,去甲乌药碱和异丙肾上腺素对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亲和力相似,但内在活性明显小于异丙肾上腺素。从而直接证明去甲乌药碱是β-肾上腺素能受体部分激动剂。对气管β2-受体也有明显的激动作用,此作用比直接激动心肌B1-受体强。为解释附子的回阳救逆提供了部分证据。

附子的水溶部分(不含乌头碱类生物碱的水溶部分)60、120mg/kg(相当于小鼠静脉注射LD50的1/10-1/5)或生理盐水(对照)静脉注射给于大鼠,给药5分钟后静脉注射乌头碱30μg/kg,记录出现心律失常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延迟(P<0.001)。给120mg/kg组的6只大鼠20分钟内均未出现心率失常(P<0.001)。大鼠口服附子水溶部分550、1100mg/kg,对抗乌头碱所致的心律失常作用,亦得到上述类似的结果。附子的水溶部分对静脉注射乌头碱40μg/kg和20μg/kg的大鼠,出现心律失常5分钟后,分别静脉注射200mg、400mg/kg和十二指肠给于500mg、1000mg/kg,均可十分显着地转为正常心律(P<0.001)。但附子水溶部分对哇巴因、或氯仿所致的心律失常无效。有意义的是在同一生药中同时存在引起和对抗心律失常的化学成分。

3.3.对休克的影响:附子水溶部分2mg/(kg.min)或1次30mg/kg静脉滴注给于由内毒素引起休克的猫。结果可明显对抗主动脉压力(BP)、左心室收缩压力(LVP)和左心室压力上升最大速率(LVdp/dt,max)的降低和心率和减慢并延长生存时间。表明对内毒素引起的休克有治疗作用。川附子提取物801,可显着延长烫伤休克大鼠的存活时间。

3.4.对血流量的影响:附子有扩张外周血管的作用,附子煎剂可明显扩张麻醉犬和猫的后肢血管,乌头煎剂也有此作用。静脉注射附子水溶部分7.5,15和30mg/kg,可使麻醉犬股动脉血流量分别增加30,70和129%,阻力降低0.42和50%,作用可维持10分钟左右,此作用可解释用附子后四肢变暖的原因。

3.5.对心肌缺血的影响:附子注射液和水溶部分对急性心肌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明显延长小鼠耐缺氧时间,降低碱性磷酸酶活性。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显着减少结扎前降支引起的麻醉犬心外膜电图ST段的提高以及ST段升高的总数。

3.6.其它作用:附子水提物能明显延长白陶土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酶原消耗时间。附子强心注射液(每1ml含去甲乌药碱3mg)4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400ml中,分别于犬急、慢性病窦模型中维持静脉点滴,同时进行心房内调搏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c)及心外膜起搏点标测。结果发现附子注射后降心率加快,SNRTc缩短外,心脏的起搏点也发生移动,绝大多数的次级起搏点上移至窦房结区,为临床治疗病窦提供了依据。附子水提物有促进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乌头多糖有降低血糖作用。

4.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观察附子注射液对小鼠血清溶菌酶活性、血液抗体及脾脏抗体细胞和对豚鼠血清补体含量的影响,发现可提高小鼠体液免疫功能及豚鼠血清补体含量,但对小鼠血清溶菌酶活性无明显影响;以RE花环及细胞转化实验研究对机体细胞免疫影响时发现,附子注射液可使T细胞和RE花环形成细胞明显上升,0.4ml/(kg.d)共9天(皮下注射),可使兔淋巴细胞转化率显着上升,与对照比较P<0.01。

5.对阳虚动物模型的作用机制: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联用,以樟脑磺酸为离子对试剂,测定可的松阳虚大鼠及正常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观察助阳药附子的效果。结果表明:可的松阳虚大鼠下丘脑去甲肾上腺素(NA)较正常大鼠下降,肾上腺素(A)升高(P均<0.05)。用附子后能恢复正常。且可使可的松阳虚大鼠及正常大鼠多巴胺(DA)均升高(P分别<0.05及P<0.01),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下降(P<0.001),并使正常大鼠5-羟色胺(5-HT)升高(P<0.001),用药后阳虚及正常大鼠都表现为DA/DOPAC及5-HT/5-羟吲哚醋酸(5-HTAA)比值升高(P<0.01-0.001),提示附子似有抑制下丘脑单胺氧化酶活性。

附子 的副作用及禁忌

阴虚阳盛,真热假寒及孕妇均禁服。服药时不宜饮酒,不宜以白酒为引。不宜与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①《本草经集注》:"地胆为之使。恶蜈蚣。畏防风、甘草、黄芪、人参、乌韭、大豆。"

②《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③《纲目》:"畏绿豆、乌韭、童溲、犀角。忌豉汁、稷米。得蜀椒、食盐,下达命门。"

④《本草汇言》:"若病阴虚内热或阳极似阴之证,误用之,祸不旋踵。"

附子 附方

①治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枚,干姜三两。(《伤寒论》四逆汤)

②治伤寒阴盛格阳,其人必躁热而不欲饮水者:大附子一枚烧为灰,存性,为末;蜜水调服。(《传家秘宝方》霹雳散)

③治阴毒伤寒,面青,四肢厥逆,腹痛身冷,一切冷气:大附子三枚(炮裂,去皮脐)为末。每服三钱,姜汁半盏,冷酒半盏,调服。良久脐下如火暖为度。(《济生方》回阳散)

④治伤寒已经转下,又曾发汗,内外俱虚,邪气未解,表证不见,身无大热,昼日烦躁,不得眠睡,夜即安静,不呕不渴,脉候沉微者,宜服之。又治暴中风冷,久积痰水,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一切虚寒,并皆治之:干姜(研粗末)一两,附子(生,去皮脐,细切)一枚。上合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局方》姜附汤)

⑤治呕逆翻胃:大附子一个,生姜一个(细锉)。煮研如面糊,米饮下。(《经验方》)

⑥治一切厥心痛,小肠膀胱痛,不可止者:附子一两(炮),郁金、橘红各一两。上为末,醋面糊为丸,如酸枣大,以朱砂为衣。每服一丸,男子酒下,妇人醋汤下。(《宣明沦方》辰砂一粒丹)

⑦治七疝,心腹冷痛,肠鸣气走,身寒白汗,大腑滑泄:木香(不见火)半两,玄胡索(炒,去皮)、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济生方》玄附汤)

⑧治休息痢及赤白痢: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鸡子二枚(去黄取白)。上二味,先将附子捣罗为末,以鸡子白和为丸,如梧桐子大。一时倾入沸汤内,煮数沸滤出,分作两眼,米饮下,空心、日午各一服。(《圣济总录》附子丸)

⑨治脏寒脾泄,及老人中气不足,久泄不止:肉豆蔻二两(煨热),大附子(去皮脐)一两五钱。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八十丸,莲肉煎汤下。(《纲目》)

⑩治脾虚受湿发肿,一切虚肿:大附子十枚(生,削去皮,破四块),赤小豆半升,藏附子于中,慢火煮附子透熟软,去豆,焙干附子碾末,以薏苡仁粉打糊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冬瓜汤或萝卜汤下。(《朱氏集验医方》)

⑾治肿疾喘满,肿因积得,既取积而肿再作,小便不利者:生附子一个(去皮脐,切片),生姜十片,入沉香一钱,磨水同煎,食前冷饮,小儿每服三钱,水煎服。(《朱氏集验医方》沉附汤)

⑿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二枚,白术二两,桂枝(去皮)四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甘草附子汤)

⒀治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咏沉者: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附子汤)

⒁治中风偏废:附子一个(去皮脐),羌活、乌药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简易方论》羌活散)

⒂治风寒流注,偏正头痛,年久不愈:大附子一个,生切四片,以姜汁一盏,浸炙,再浸再炙,汁尽乃止;高良姜,等分,为末。每服一钱,腊茶清调下,忌热物少时。(《三因方》必效散)

⒃治气虚头痛:大附子一枚,全蝎二枚(去毒),钟乳粉二(三)钱半。上用附子剜去心,安全蝎在附于内,却以全附为末,同钟乳粉面少许,水和作剂,包裹煨令熟,并为细末,葱涎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同椒盐汤下。一作散,葱茶汤下。(《澹寮方》蝎附丸)

⒄治头痛:附子(炮)、石膏(煅)等分。为末,入脑、麝少许,茶酒下半钱。(《传家秘宝方》)

⒅治经侯不调,血脏冷痛:当归、附子(炮)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空腹温服。(《简易方论》小温经汤)

⒆治吐血:生地黄一斤(净洗,细研取汁,其滓再入好酒少许,又取汁令尽),附子一两(炮,去皮脐,切片子,入地黄汁内,用银器熬成膏,取出附子焙干)。上以山药三两为末,以地黄膏子和成剂,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空心服。(《朱氏集验医方》地黄丸)

⒇治肾气上攻,项背不能转侧:大附子一枚,六钱以上者,炮,去皮脐,末之。每末二大钱,好川椒二十粒,用白面填满,水一盏半,生姜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椒入盐,空心服。(《本事方》椒附散)

(21)治小便不通,两尺脉俱沉微,用淋闭通滑之剂不效者:附子一两(重炮,去皮,盐水内浸良久),泽泻(不蛀者)一两。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灯心七茎,煎服。(《普济方》附子散)

(22)少阴伤寒(初得二、三日,脉微细,但昏昏欲睡,小便白色)。用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水七升。先煮麻黄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药,煮汁成三升,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发微汗。引方名"麻黄附子甘草汤"。

(23)少阴发热(少阴病初得,反发热而脉沉)。用麻黄(去节)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细辛二两,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药,煮汁成三长,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发微汗。此方名"麻典附子细辛汤。"

(24)少阴下利(下得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不恶寒,反而面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用大附子一个(去皮,切成片)、甘草(炙)二两、干姜三两,加不沽升,煮成一升,分两次温服,脉出现即愈。面赤,加葱九根;腹痛,加芍药二两;干呕,加生姜二两;咽痛,加桔梗一两;利止,而脉不出,加人参二两。此方名"脉四逆汤"。

(25)阴病恶寒(伤寒已发汗,不解,反恶寒,是体虚的现象)。芍药三两、甘草(炙)三两、附子(炮,去皮)一枚,加水五程式,煮成一升五合。分次服下。此方名"芍药甘草附子汤"。

(26)阴盛格阳(病人躁热面饮水、脉沉、手足厥逆)。用大附子一枚,烧存性,研为末,蜜水调服。逼散寒气后使热气上升,汗出乃愈此方名"霹雳散"。

(27)中风痰厥(昏不积压人,口眼歪斜)。用生川乌头、生附子,都去掉皮脐,各取半两,和一南星一两,生木香二钱五分。各药混合后,每取五钱,加生姜十片、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此方名"五生饮"。

(28)风病瘫缓(手足软垂,口眼歪斜,语音蹇涩,步履不正)。用川乌头(去皮脐),五灵脂各五两,共研为末,加龙脑、麝香温酒送下。一天服三次。服至五、七丸,便觉手能抬动。脚能移步,吃至十丸,可以梳头,此方名"神验乌龙丹"。

(29)风寒湿痹(麻木不仁,或手足不遂)。用香白米煮粥一碗,加入生川乌头末四钱,慢熬适当,下姜汗一匙、蜜三大匙,空腹服下。或加薏苡末二亦可。

(30)风痫。用生川乌头(去皮)二钱半、五灵脂半两,共研为末,加猪心血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一丸,姜汤送下。

(31)小儿慢惊(抽筋,涎壅厥逆)。用生川乌头(去皮脐)一两、全蝎十个(去尾),分作三他,每服用水一碗、姜七片煎药饮下。

(32)小儿囟陷。用乌头附子(生,去皮脐)二鲷、雄黄八分,共研为末。以葱根捣和作饼巾2陷处。

(33)脚气肿痛。用黑附子一个(生,去皮脐),研为末,加生姜汁调成膏涂肿痛处。药干再涂,到肿消为止。

(34)多年头痛。用川乌头、天南星,等分为末,葱汁调涂太阳穴。

(35)耳鸣不止。用乌头(烧作灰)、菖蒲,等分为末棉花裹着塞耳内。一天换药两次。

(36)牙痛。用附子一两(烧灰)、枯矾一分,共研为末,擦牙。又方:川乌头、川附子,生三匣面糊成丸子,如小豆在。每次以制包一丸咬口中,又方;用炮附子末纳牙孔中,痛乃止。

(37)虚寒腰痛。用鹿茸(去毛,酥炙微黄)、附子(炮,去皮脐)各二两,盐花三分,共三工业区末,加枣肉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

(38)寒热疟疾。用附子一枚重五钱者,裹在面中火煨,然后去面,加人参、丹砂各一钱,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未发病前连进三服。如药有效,则有呕吐现象或身体有麻木感觉,否则次日须再次服药。

(39)水泄久痢。用川乌头二枚,一枚生用,另一枚以黑豆半合同煮熟,一起研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黄连汤送下。

(40)阳虚吐血。用生地黄一斤,捣成汁,加酒少许。另以熟附子一两半,去皮脐,切成片,放入地黄汁内,石器中煮成膏,取出附片焙干,同山药三两研为末,再以膏调末成为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

(41)白浊。用熟附子研为末。每服二钱,加姜三片、水一碗煮至六成,温服。

(42)月经不调。用熟附子(去皮)当归等分。每服三钱,水煎服。

(43)痈疽肿毒辣。用川乌头(炒)、黄蘖(炒)各一两,研末唾液调涂患处。留头。药干则以淘米水润湿。

(44)疔疮肿痛。用醋和附子末涂患处。药干再涂。

(45)疥癣,用川乌头生切,煎水洗,甚验。

(46)手足冻裂。用附子去皮,研为末,以水、面调涂,有效。

附子 论述

①张元素:"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湿药少加之引经。""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则便溺有节,乌、附是也。"

②《汤液本草》:"附子,入手少阳三焦、命门之剂,浮中沉,无所不至,味辛太热,为阳中之阳,故行而不止,非若干姜止而不行也。非身表凉而四肢厥者不可僭用,如用之者以其治逆也。"

③朱震亨:"气虚热甚者,宜少用附子以行参、芪,肥人多湿,亦宜少加乌、附行经。""《衍义》论附子有五等,同为一物,以其形命名而为用,至哉言矣,然犹未明也。仲景八味丸以附子为少阴向导,其补自是地黄为主,后世因以附子为补药误矣。附子之性走而不守,但取其健悍走下之性,以行地黄之滞,可致远尔。"

④《伤寒蕴要》:"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近世阴证伤寒,往往疑似不敢用附子,直待阴极阳竭而用之已迟矣。且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健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

⑤虞抟:"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

⑥《本草蒙筌》:"天雄,其气亲上,补上焦阳虚;附子,其气亲下,补下焦阳虚;乌头,守而不移,居乎中者也;侧子,其气轻扬,宜其发四肢、充皮毛,为治风疹之神妙也;乌喙,共气锋锐,宜共通经络、利关节,寻蹊达径,而直抵病所也。"

⑦《纲目》:"按《王氏究原方》云,附子性重滞,温脾逐寒;川乌头性轻疏,温脾去风;若是寒疾,即用附子;风疾即用川乌头。一云,凡人中风,不可先用风药及乌、附,若先用气药,后用乌、附乃宜也。又凡用乌、附药,并宜冷服者,热因寒用也。盖阴寒在下,虚阳上浮,治之以寒,则阴益甚而病增,治之以热:则拒格而不纳。热药冷饮,下咽之后,冷体既消,挑性便发,而病气随愈,不违共情,而致大益,此反治之妙也。昔张仲景治寒疝内结,用蜜煎乌头;《近效方》治喉痹用蜜炙附子含之,咽汁;朱丹溪治疝气,用乌头、栀子,并热团寒用也。""乌、附毒药,非危病不可用,而补药中少加引导甚捷。有人才服钱匕即发燥不堪,而昔人补剂用为常药,岂古今运气不同耶?荆府都昌王,体瘦而冷,无他病,日以附子煎汤饮,兼嚼硫黄,如此数岁。蕲州卫张百户,平生服鹿茸,附子药,至八十余,康健倍常。若此数人,皆其脏腑禀赋之偏,服之有益无害,不可以常理概沦也。又《琐碎录》言滑台风土极寒,民啖附子如啖芋、栗,此则地气使然尔。"

⑧《本草正》:"附子,因其善走诸经,故曰与酒同功,能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温中强阴,暖五脏,回阳气,格阳喉痹,阳虚二便不通及妇人经寒不调,小儿慢惊等证。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无论表证里证,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

⑨《本草汇言》:"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凡属阳虚阴极之侯,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⑩《本草经读》:"附子,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本经》云,风寒咳逆邪气,是寒邪之逆于上焦也。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是寒邪着于下焦筋骨也。癥坚积聚血瘕,是寒气凝结,血滞于中也。考《大观本草》,咳逆邪气句下有温中金疮四字,以中寒得暖而温,血肉得暖而合也,大意上而心肺,下而肝肾,中而脾胃,以及血肉筋骨营卫,因寒湿而病者,无有不宜。即阳气不足,寒自内生,大汗、大泻、大喘,中风卒倒等症,亦必仗此大气大力之品,方可挽回,此《本经》言外意也。""误药大汗不止为亡阳,仲景用四逆汤、真武汤等法以迎之。吐利厥冷为亡阳,仲景用通脉四逆汤、姜附汤以救之。且太阳之标阳,外呈而发热,附子能使之交于少阴而热已;少阴之神机病,附子能使自下而上而脉生,周行通达而厥愈。合苦甘之芍、草而补虚,合苦淡之苓、芍而温固。仲景用附子之温有二法:杂于苓、芍、甘草中,杂于地黄、泽泻中,如冬日可爱,补虚法也;佐以姜、桂之热,佐以麻、辛之雄,如夏日可畏,救阳法也。用附子之辛,亦有三法: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辛燥以祛除风湿也;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辛润以温补水脏也;若白通汤、通脉四逆汤加入尿猪胆汁,则取西方秋收之气,保复元阳,则有大封大固之妙矣。"

⑾《本草正义》:"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但生者尤烈,如其群阴用事,汩没真阳,地加于天;仓猝暴症之肢冷肤清,脉微欲绝,或上吐下泻,澄澈不臭者,非生用不为功。而其他寒症之尚可缓缓图功者,则皆宜熟用较为驯良。惟此物善腐,市肆中皆是盐制之药,而又浸之水中,去净咸味,实则辛温气味,既一制于盐之咸,复再制于水之浸,久久炮制,真性几于尽失,故用明附片者,必以干姜、吴萸等相助为现,方有功用,独以钱许,其力甚缓。寿颐尝于临症之余,实地体验,附片二钱,尚不如桂枝三、五分之易于桴应,盖真性久已淘汰,所存者寡矣。是以苟遇大症,非用至一、二钱,不能有效,甚者必三、五钱,非敢孟浪从事,实缘物理之真,自有非此不可之势。若用生附,或兼用乌头、草乌,终嫌毒气太烈,非敢操必胜之券矣。"

附子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草坡或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辽宁南部、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广西、四川、贵州、云南。主要栽培于四川。陕西、湖北、湖南、云南等地也有栽培。

附子 原始形态

多年生草本。主根纺锤形或倒卵形,通常2个连生,栽培品的主根周围常生有数个肥大的侧根(子根)。茎直立,高60~150厘米,中部以上疏被反曲的短柔毛,等距离生叶,有分枝。茎下部叶在花期枯萎。茎中部叶互生;叶片革质或纸质,五角形,长6~11厘米,宽9~15厘米,基部浅心形,掌状三全裂或三深裂达近基部,中央全裂片常为宽菱形,顶端急尖,有时近羽状分裂,二回裂片斜三角形,侧全裂片不等二深裂,表面疏被短伏毛,背面常沿脉疏被短柔毛;叶柄长1~2.5厘米,疏被短柔毛。顶生总状花序长6~25厘米,花序轴和花梗多少密被反曲而紧贴的短柔毛;花梗中部或下部生有小苞片;花萼片5,蓝紫色,外面被短柔毛;上萼片高盔形,高2~2.6厘米,喙不明显,侧萼片长1.6~2厘米;花瓣2,无毛,瓣片长约11毫米,唇长约6毫米;微凹,距长1~2.5毫米,通常拳卷;雄蕊多数,无毛或疏被短毛;心皮3~5,离生。蓇葖果长1.5~1.8厘米;种子三棱形,长3~3.2毫米,只在二面密生横膜翅。花期6~8月,果期8~10月。

附子 化学成分

附子含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塔拉乌头胺,和乌胺即是消旋去甲基衡州乌药碱,棍掌碱氯化物,异飞燕草碱,苯甲酰中乌头碱,新乌宁碱,附子宁碱,北乌头碱,多根乌头碱,去氧乌头碱,附子亭碱,准葛尔乌头碱尿嘧啶,江油乌头碱,新江油乌头碱,去甲猪毛菜碱,附子苷等。

搜索推荐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