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体穴位图 / 足阳明胃经 / 缺盆穴

缺盆穴

穴位

缺盆Qūepén,出《素问·气府论》。别名天盖、尺盖。缺即亏缺,盆是器皿名称,该穴在锁骨上窝,形如破缺之盆,故名缺盆。

经属

属足阳明胃经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取法:正坐,乳中线直上锁骨上方有一凹陷,凹陷中点按有酸胀处即是。

作用与主治

作用:宽胸利膈,止咳平喘

主治:咳嗽气喘,喘息,扁桃体炎,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瘰疬,咳嗽,唾血,胸中热,胸满,胸闷,瘿气,肩臂疼痛及上肢麻痹,喉痹,瘿瘤,上肢麻痹或挛急,颈肿,胸膜炎,膈肌痉挛,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肩部软组织病变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局部有胀痛感,可向上臂放散。不可深刺,以免发生气胸。《类经图翼》:“孕妇禁针”。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用拇指指腹按压对侧缺盆穴,每次左右各按压3分钟可缓解咳嗽、气喘症状。

配伍

穴位名

缺盆Qūepén,出《素问·气府论》。别名天盖、尺盖。缺即亏缺,盆是器皿名称,该穴在锁骨上窝,形如破缺之盆,故名缺盆。

穴位经属

属足阳明胃经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取法:正坐,乳中线直上锁骨上方有一凹陷,凹陷中点按有酸胀处即是。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气管前筋膜、臂丛。上方有颈横动脉。分布着锁骨上神经中支,深层正当臂丛的锁骨上部。皮肤由颈丛锁骨上中间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颈外静脉及面神经颈支支配的颈阔肌。该处由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后缘、肩胛舌骨肌和锁骨之间形成锁骨上窝。窝底的浅层有颈外浅静脉穿颈深筋膜注入锁骨下静脉或静脉角;深层有臂丛,锁骨下动、静脉及胸膜顶和肺尖。

作用与主治

作用:宽胸利膈,止咳平喘

主治:咳嗽气喘,喘息,扁桃体炎,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瘰疬,咳嗽,唾血,胸中热,胸满,胸闷,瘿气,肩臂疼痛及上肢麻痹,喉痹,瘿瘤,上肢麻痹或挛急,颈肿,胸膜炎,膈肌痉挛,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肩部软组织病变等。

穴位刺灸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局部有胀痛感,可向上臂放散。不可深刺,以免发生气胸。《类经图翼》:“孕妇禁针”。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用拇指指腹按压对侧缺盆穴,每次左右各按压3分钟可缓解咳嗽、气喘症状。

配伍

1、配膻中穴、巨阙穴治咳嗽。

2、配天突穴、中府穴治缺盆中痛。

3、配水突穴、气舍穴治咽肿。

4、配肺俞穴治咳嗽。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泻胸中之热。

《黄帝内经素问》: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

《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热也。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欬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脏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针灸甲乙经》:肩痛引项,寒热,缺盆主之。寒热沥适,胸中满,有大气,缺盆中满痛者死,外溃不死,肩引项不举,缺盆中痛,汗不出,喉痹,咳嗽血,缺盆主之。腰痛不可俯仰,先取缺盆,后取尾骶,刺入三分,留七唿,灸三壮,刺太深,令人逆息。

《针灸大成》:主息奔,胸满喘急,水肿,瘰疬,喉痹,汗出,寒热,缺盆中肿,外溃则生。胸中热满,伤寒胸热不已。

《类经图翼》:孕妇禁针。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气管前筋膜、臂丛。上方有颈横动脉。分布着锁骨上神经中支,深层正当臂丛的锁骨上部。皮肤由颈丛锁骨上中间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颈外静脉及面神经颈支支配的颈阔肌。该处由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后缘、肩胛舌骨肌和锁骨之间形成锁骨上窝。窝底的浅层有颈外浅静脉穿颈深筋膜注入锁骨下静脉或静脉角;深层有臂丛,锁骨下动、静脉及胸膜顶和肺尖。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泻胸中之热。

《黄帝内经素问》: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

《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热也。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欬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脏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针灸甲乙经》:肩痛引项,寒热,缺盆主之。寒热沥适,胸中满,有大气,缺盆中满痛者死,外溃不死,肩引项不举,缺盆中痛,汗不出,喉痹,咳嗽血,缺盆主之。腰痛不可俯仰,先取缺盆,后取尾骶,刺入三分,留七唿,灸三壮,刺太深,令人逆息。

《针灸大成》:主息奔,胸满喘急,水肿,瘰疬,喉痹,汗出,寒热,缺盆中肿,外溃则生。胸中热满,伤寒胸热不已。

《类经图翼》:孕妇禁针。

搜索推荐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