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体穴位图 / 足太阴脾经 / 腹结穴

腹结穴

穴位

腹结Fùjié,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腹屈、肠窟、肠屈、临窟、长窟、肠窝、肠结、阳窟。腹,脐上下两旁也。”《说文》:“结,缔也,从系吉声。”周与嗣《千字文》:“露结为霜”,有凝结之义。本穴在府舍上3寸,为腹气结聚之处,肠之痛结者可舒,而滑泄者亦可敛也。位于约当腹部结束衣带之处,临床亦多用于治疗腹痛积聚之疾,以其取之有行郁破结之效,故名腹结。

经属

属足太阴脾经。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下腹部,大横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

取法:仰卧,气海(在下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中央向下与关元[备注]在下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中央向下4横指处即是关元穴之间的中点处即是气海穴)旁开6横指,再向下0.2寸处即是。

作用与主治

作用:健脾温中,宣通降逆

主治:腹痛,腹泻,肠炎,大便秘结,绕脐疼痛,腹寒泻痢,便秘,疝痛,细菌性痢疾,腹膜炎,肠神经痛,肠梗阻,泄泻,痢疾,疝气,蛔虫症,支气管炎,阳萎,脚气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2寸,局部酸麻重胀。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常用拇指指腹轻轻揉按腹结穴,每次1~3分钟,对消化系统有很好的保养作用。

配伍

穴位名

腹结Fùjié,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腹屈、肠窟、肠屈、临窟、长窟、肠窝、肠结、阳窟。腹,脐上下两旁也。”《说文》:“结,缔也,从系吉声。”周与嗣《千字文》:“露结为霜”,有凝结之义。本穴在府舍上3寸,为腹气结聚之处,肠之痛结者可舒,而滑泄者亦可敛也。位于约当腹部结束衣带之处,临床亦多用于治疗腹痛积聚之疾,以其取之有行郁破结之效,故名腹结。

穴位经属

属足太阴脾经。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下腹部,大横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

取法:仰卧,气海(在下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中央向下与关元[备注]在下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中央向下4横指处即是关元穴之间的中点处即是气海穴)旁开6横指,再向下0.2寸处即是。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及第十一肋间神经。皮肤由第10、11、12肋间神经外侧支重叠分布。皮下筋膜分为脂性层和膜性层,脂性层内的脂肪组织已变薄。针经上列结构后,若再深进,可穿腹膜壁层,经腹膜壁、脏层之间的腹膜腔,达穴位相对应器官有升结肠(右侧),两者的前面还有大网膜,因该血管分布非常丰富,则易刺伤血管而引起出血,如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更应注意。

作用与主治

作用:健脾温中,宣通降逆

主治:腹痛,腹泻,肠炎,大便秘结,绕脐疼痛,腹寒泻痢,便秘,疝痛,细菌性痢疾,腹膜炎,肠神经痛,肠梗阻,泄泻,痢疾,疝气,蛔虫症,支气管炎,阳萎,脚气等。

穴位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2寸,局部酸麻重胀。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常用拇指指腹轻轻揉按腹结穴,每次1~3分钟,对消化系统有很好的保养作用。

配伍

1、配天枢穴、足三里穴治腹痛、腹泻。

2、配中脘穴、天枢穴、灸神阙穴治绕脐痛。

3、配气海穴、天枢穴治腹痛。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绕脐痛……注利,腹结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绕脐痛,上冲抢心,腹寒泻痢,咳逆。

《类经图翼》主咳逆,绕脐腹痛,中寒泻痢,心痛。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及第十一肋间神经。皮肤由第10、11、12肋间神经外侧支重叠分布。皮下筋膜分为脂性层和膜性层,脂性层内的脂肪组织已变薄。针经上列结构后,若再深进,可穿腹膜壁层,经腹膜壁、脏层之间的腹膜腔,达穴位相对应器官有升结肠(右侧),两者的前面还有大网膜,因该血管分布非常丰富,则易刺伤血管而引起出血,如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更应注意。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绕脐痛……注利,腹结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绕脐痛,上冲抢心,腹寒泻痢,咳逆。

《类经图翼》主咳逆,绕脐腹痛,中寒泻痢,心痛。

搜索推荐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