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体穴位图 / 足太阴脾经 / 冲门穴

冲门穴

穴位

冲门Chōngmén,出《针灸甲乙经》。别名慈宫、上慈宫、冲脉。冲,有直冲、上冲、突进之义。门,人所出入处,经气流注开阖之处。凡穴以“门”、“关”、“梁”等命名,均为经气流注的要冲。本穴位横骨两端的纹中动脉处,《图考》:“适当大腿缝中之纹端,以手切之动脉应手。”此穴在腹部之“曲骨穴”旁,当腹股沟动脉处,足太阴之脉自箕门穴上行,由此直冲入腹,故名冲门。

经属

属足太阴脾经。是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取法:仰卧,腹股沟外侧可摸到搏动,搏动外侧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

作用与主治

作用:健脾化湿,理气解痉

主治:腹痛,疝气,痔疾,崩漏,带下,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难产,子宫内膜炎,产后血崩,胎气上冲,子痫,癃闭,少腹疼痛,霍乱,泄痢,腹部痞块,尿潴留,睾丸炎,精索神经痛,小便淋沥,尿闭,小便不利,乳腺炎,乳少,胃肠痉挛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0寸,腹股沟有酸胀感,可扩散至外阴部。注意:避开动脉,不能深刺。

灸法:间接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仰卧,用中间三指按揉冲门穴1~3分钟,可治崩漏、带下等妇科病症。

配伍

穴位名

冲门Chōngmén,出《针灸甲乙经》。别名慈宫、上慈宫、冲脉。冲,有直冲、上冲、突进之义。门,人所出入处,经气流注开阖之处。凡穴以“门”、“关”、“梁”等命名,均为经气流注的要冲。本穴位横骨两端的纹中动脉处,《图考》:“适当大腿缝中之纹端,以手切之动脉应手。”此穴在腹部之“曲骨穴”旁,当腹股沟动脉处,足太阴之脉自箕门穴上行,由此直冲入腹,故名冲门。

穴位经属

属足太阴脾经。是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取法:仰卧,腹股沟外侧可摸到搏动,搏动外侧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起始部。内侧为股动脉。当股神经经过处。皮肤由髂腹下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分为脂肪层和膜性层。前者以脂肪组织为主,其厚薄亦因人而异;后者以纤维组织为主,在腹股沟韧带下方一横指附着在阔筋膜。两层之间有腹壁浅动静脉、肋间动静脉(下位)及皮神经经过。上述由浅入深之腹壁肌由第6至12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前支支配。穴位的内上方深部,腹肌的深面,有从髂外动脉发出的腹壁下动脉,并有静脉伴行。腹股沟下方,有股三角,其内有股动、静脉和股神经。

作用与主治

作用:健脾化湿,理气解痉

主治:腹痛,疝气,痔疾,崩漏,带下,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难产,子宫内膜炎,产后血崩,胎气上冲,子痫,癃闭,少腹疼痛,霍乱,泄痢,腹部痞块,尿潴留,睾丸炎,精索神经痛,小便淋沥,尿闭,小便不利,乳腺炎,乳少,胃肠痉挛等。

穴位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0寸,腹股沟有酸胀感,可扩散至外阴部。注意:避开动脉,不能深刺。

灸法:间接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仰卧,用中间三指按揉冲门穴1~3分钟,可治崩漏、带下等妇科病症。

配伍

1、配百会穴、气海穴、三阴交穴治子宫脱垂。

2、配大敦穴、太冲穴、三阴交穴治疝气。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寒气腹满,癃,淫泺,身热,腹中积聚疼痛,冲门主之。阻疝,冲门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乳难,子上冲心,阴疝,刺冲门入七分,灸五壮。

《针灸大成》:主腹寒气满,腹中积聚,疼,癃,淫泺,阴疝,妇人难乳,妊娠子冲心,不得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起始部。内侧为股动脉。当股神经经过处。皮肤由髂腹下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分为脂肪层和膜性层。前者以脂肪组织为主,其厚薄亦因人而异;后者以纤维组织为主,在腹股沟韧带下方一横指附着在阔筋膜。两层之间有腹壁浅动静脉、肋间动静脉(下位)及皮神经经过。上述由浅入深之腹壁肌由第6至12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前支支配。穴位的内上方深部,腹肌的深面,有从髂外动脉发出的腹壁下动脉,并有静脉伴行。腹股沟下方,有股三角,其内有股动、静脉和股神经。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寒气腹满,癃,淫泺,身热,腹中积聚疼痛,冲门主之。阻疝,冲门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乳难,子上冲心,阴疝,刺冲门入七分,灸五壮。

《针灸大成》:主腹寒气满,腹中积聚,疼,癃,淫泺,阴疝,妇人难乳,妊娠子冲心,不得息。

搜索推荐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