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体穴位图 / 足太阴脾经 / 公孙穴

公孙穴

穴位

公孙Gōngxūn,出《灵枢·经脉》。公,是年老的尊称和正直的意思。孙,《说文》:“子之子曰孙。”《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公孙即祖孙。祖与父皆可称公,公亦正直之意,旁系皆可称孙,孙亦曲细之意(为孙络、孙脉)。足太阴之正经如公,别走阳明之别络如孙,正经与络脉在此分行,正为公孙之义也。杨上善曰:“肝木为公,心火为子,脾土为孙。穴在公孙之脉,因名公孙也。”

经属

属足太阴脾经。是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取法: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内侧,弓形骨后端下缘凹陷处即是。

作用与主治

作用:健脾胃,调冲任,清神志

主治:胃痛,胃痉挛,胃脘痛,急性胃肠炎,慢性胃肠炎,胃溃疡,消化不良,呕吐,呃逆,噎膈,臌胀,饮食不化,肠鸣,肠痉挛,腹胀,腹痛,痢疾,泄泻,心烦失眠,水肿,发狂妄言,嗜卧,脚气,黄疸,眩晕,妇人血晕,胎衣不下,癫痫,疟疾,胁痛,疝气,脱肛,神经性呕吐,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肠风下血,胸闷,心痛,失眠,心烦,发狂,痛经,月经不调,带下,足痛,足肿,霍乱,肝炎,腹水,胃癌,子宫内膜炎,心肌炎,足跟痛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0寸。深刺可透涌泉,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足底。

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用中指指腹向内按压公孙穴,以有酸痛感为宜,可辅助治疗腹胀、腹痛、心痛、胃痛、胸痛等症。

配伍

穴位名

公孙Gōngxūn,出《灵枢·经脉》。公,是年老的尊称和正直的意思。孙,《说文》:“子之子曰孙。”《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公孙即祖孙。祖与父皆可称公,公亦正直之意,旁系皆可称孙,孙亦曲细之意(为孙络、孙脉)。足太阴之正经如公,别走阳明之别络如孙,正经与络脉在此分行,正为公孙之义也。杨上善曰:“肝木为公,心火为子,脾土为孙。穴在公孙之脉,因名公孙也。”

穴位经属

属足太阴脾经。是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取法: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内侧,弓形骨后端下缘凹陷处即是。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踇)展肌(腱)、(踇)短屈肌。有跗内侧动脉及足背静脉网。分布着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皮肤由腓浅神经的分支,足背内侧皮神经的内侧支和隐神经双重分布。皮下筋膜内有血管网及少量的脂肪。趾跖侧筋膜在足底部形成跖腱膜,前方止于跖趾关节囊和屈肌腱鞘。针经上述结构,进入(踇)展肌和(踇)短屈肌,该二肌由足底内侧神经支配。

作用与主治

作用:健脾胃,调冲任,清神志

主治:胃痛,胃痉挛,胃脘痛,急性胃肠炎,慢性胃肠炎,胃溃疡,消化不良,呕吐,呃逆,噎膈,臌胀,饮食不化,肠鸣,肠痉挛,腹胀,腹痛,痢疾,泄泻,心烦失眠,水肿,发狂妄言,嗜卧,脚气,黄疸,眩晕,妇人血晕,胎衣不下,癫痫,疟疾,胁痛,疝气,脱肛,神经性呕吐,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肠风下血,胸闷,心痛,失眠,心烦,发狂,痛经,月经不调,带下,足痛,足肿,霍乱,肝炎,腹水,胃癌,子宫内膜炎,心肌炎,足跟痛等。

穴位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0寸。深刺可透涌泉,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足底。

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用中指指腹向内按压公孙穴,以有酸痛感为宜,可辅助治疗腹胀、腹痛、心痛、胃痛、胸痛等症。

配伍

1、配内关穴治疗胃、心、胸病证是其所长。

2、配解溪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治饮食停滞,胃脘疼痛。

3、配束骨穴、八风穴治足趾麻痛。

4、配中脘穴、足三里穴、内关穴治胃脘疼痛。

5、配丰隆穴、膻中穴治呕吐、眩晕。

6、配丰隆穴、中魁穴、膻中穴治呕吐痰涎,眩晕不已。

7、配内关穴、神门穴治心胸痛。

8、配中脘穴、内关穴治胃酸过多、胃痛。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针灸甲乙经》:实则肠中切痛,厥,头面肿起,烦心,狂,多饮,虚则鼓胀,腹中气大满,热痛不嗜卧,霍乱,公孙主之。

《针灸大成》:主寒疟,不嗜食,痫气,好太息,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喜呕,呕已乃衰,头面肿起,烦心狂言,多饮,胆虚,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泻之,虚则鼓胀,补之。

《备急千金要方》:腹胀、食不化,鼓胀,腹中气大满;肠鸣。

《医宗金鉴》:公孙主治痰壅膈,肠风下血积块疴,兼治妇人气蛊等证。

《八脉八穴歌》:九种心疼涎闷,结胸反胃难停,酒食积聚胃肠鸣,水食气疾膈病。脐痛腹疼胁胀,肠风疟疾心疼,胎衣不下血迷心,泄泻公孙立应。

《针经标幽赋》: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愈。

《针灸大全》:九种心疼;痰膈涎闷,胸中隐痛;脐腹胀满,气不消化;胁肋下痛;泄泻不止,里急后重;反胃吐食。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踇)展肌(腱)、(踇)短屈肌。有跗内侧动脉及足背静脉网。分布着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皮肤由腓浅神经的分支,足背内侧皮神经的内侧支和隐神经双重分布。皮下筋膜内有血管网及少量的脂肪。趾跖侧筋膜在足底部形成跖腱膜,前方止于跖趾关节囊和屈肌腱鞘。针经上述结构,进入(踇)展肌和(踇)短屈肌,该二肌由足底内侧神经支配。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针灸甲乙经》:实则肠中切痛,厥,头面肿起,烦心,狂,多饮,虚则鼓胀,腹中气大满,热痛不嗜卧,霍乱,公孙主之。

《针灸大成》:主寒疟,不嗜食,痫气,好太息,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喜呕,呕已乃衰,头面肿起,烦心狂言,多饮,胆虚,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泻之,虚则鼓胀,补之。

《备急千金要方》:腹胀、食不化,鼓胀,腹中气大满;肠鸣。

《医宗金鉴》:公孙主治痰壅膈,肠风下血积块疴,兼治妇人气蛊等证。

《八脉八穴歌》:九种心疼涎闷,结胸反胃难停,酒食积聚胃肠鸣,水食气疾膈病。脐痛腹疼胁胀,肠风疟疾心疼,胎衣不下血迷心,泄泻公孙立应。

《针经标幽赋》: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愈。

《针灸大全》:九种心疼;痰膈涎闷,胸中隐痛;脐腹胀满,气不消化;胁肋下痛;泄泻不止,里急后重;反胃吐食。

搜索推荐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