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体穴位图 / 足少阴肾经 / 腹通谷穴

腹通谷穴

穴位

腹通谷Fùtōnggǔ,出《针灸甲乙经》。腹即腹部,通即通过,谷即水谷,此穴在腹部,为通过水谷之处,故名腹通谷。

经属

属足少阴肾经,是冲脉、足少阴经的交会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取法:仰卧,胸剑联合处,直下量4横指,再旁开半横指处即是。

作用与主治

作用:补脾和胃、宽胸理气

主治:胸,腹部等疾患:如恶心呕吐,腹痛腹胀,饮食不消,胸胁支满,心悸惊恐,咽喉不利,瘖哑,腹胀,腹痛,呕吐,心痛,心悸,现代又多用腹通谷治疗胃扩张,急性胃炎,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肋间神经痛,急性舌骨肌麻痹,癫痫,肺气肿,哮喘,眼结膜充血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扩散至上腹部。不可深刺,以防刺伤肝脏和胃。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按摩:按揉腹通谷穴,可治胃痛、呕吐、腹痛、腹胀等胃肠疾病。

配伍

穴位名

腹通谷Fùtōnggǔ,出《针灸甲乙经》。腹即腹部,通即通过,谷即水谷,此穴在腹部,为通过水谷之处,故名腹通谷。

穴位经属

属足少阴肾经,是冲脉、足少阴经的交会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取法:仰卧,胸剑联合处,直下量4横指,再旁开半横指处即是。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的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血管、神经分布同石关。皮肤由第六、七、八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皮下筋膜内除皮神经外,腹前外侧壁的浅静脉网已渐汇集成胸腹壁浅静脉,向上注入腋静脉。腹腔内相应器官有肝(右侧)、胃(左侧)等。胃的四分之三(包括骨底、贲门部、胃体的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四分之一(胃体的小部分、幽门部)位于腹上区。在活体,由于体位的改变,胃体的部分稍变化,但贲门与幽门(胃的入、出口)是固定不变的。若刺破胃壁,胃内容物则没针路外溢,易形成腹膜炎。

作用与主治

作用:补脾和胃、宽胸理气

主治:胸,腹部等疾患:如恶心呕吐,腹痛腹胀,饮食不消,胸胁支满,心悸惊恐,咽喉不利,瘖哑,腹胀,腹痛,呕吐,心痛,心悸,现代又多用腹通谷治疗胃扩张,急性胃炎,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肋间神经痛,急性舌骨肌麻痹,癫痫,肺气肿,哮喘,眼结膜充血等。

穴位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扩散至上腹部。不可深刺,以防刺伤肝脏和胃。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按摩:按揉腹通谷穴,可治胃痛、呕吐、腹痛、腹胀等胃肠疾病。

配伍

配胃俞穴、足三里穴治腹痛,腹胀。

配关元穴、气海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胃下垂。

配内关穴、中脘穴、合谷穴治恶心、呕吐。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冲脉、足少阴之会。

《针灸甲乙经》:狂,癫疾,阳谷及筑宾、通谷主之。舌下肿难以言,舌纵,涡戾不端,通谷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心痛恶气上胁急痛,灸通谷五十壮。

《备急千金要方》:心中溃溃,数欠,癫,心下悸,咽中澹澹,恐。

《循经考穴编》:心气攻注,两胁疼痛,口吐清涎。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的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血管、神经分布同石关。皮肤由第六、七、八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皮下筋膜内除皮神经外,腹前外侧壁的浅静脉网已渐汇集成胸腹壁浅静脉,向上注入腋静脉。腹腔内相应器官有肝(右侧)、胃(左侧)等。胃的四分之三(包括骨底、贲门部、胃体的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四分之一(胃体的小部分、幽门部)位于腹上区。在活体,由于体位的改变,胃体的部分稍变化,但贲门与幽门(胃的入、出口)是固定不变的。若刺破胃壁,胃内容物则没针路外溢,易形成腹膜炎。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冲脉、足少阴之会。

《针灸甲乙经》:狂,癫疾,阳谷及筑宾、通谷主之。舌下肿难以言,舌纵,涡戾不端,通谷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心痛恶气上胁急痛,灸通谷五十壮。

《备急千金要方》:心中溃溃,数欠,癫,心下悸,咽中澹澹,恐。

《循经考穴编》:心气攻注,两胁疼痛,口吐清涎。

搜索推荐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