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体穴位图 / 足少阳胆经 / 风池穴

风池穴

穴位

风池Fēngchí,出《灵枢·热病》。名解:风,为六淫之一,百病之长。池,喻水之汇贮也。本穴为风邪入脑之冲,池喻为经气通过表浅之处,为风之所汇,穴在脑后,与风府相平,故曰风池。

经属

属足少阳胆经。是足少阳经、阳维脉的交会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取法:正坐,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与耳垂齐平处即是风池穴。

作用与主治

作用:平肝熄风,祛风解毒,通利官窍。

主治:头目、耳鼻、外感、神志等疾患:如头痛发热,热病汗不出,颈项强痛,头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雀目,青盲,面肿,口,鼻渊,鼻衄,耳鸣,耳聋,瘿气,疟疾,失眠,癫狂痫,中风昏危,涎出不语,气厥,肩背痛,眩晕,伤风感冒,夜盲症,落枕,荨麻疹,丹毒,神经衰弱,癫痫,高血压,甲状腺肿,电光性眼炎,视神经萎缩,视物不明,鼻塞,咽喉肿痛,热病,中风,现代又多用风池穴治疗流行性感冒,神经性头痛,视网膜出血,近视,鼻炎,神经性耳聋,流行性乙型脑炎,脑卒中,脑动脉硬化,无脉症,甲状腺肿大,吞咽困难,肩周炎,中风后遗症,足跟痛等。风池为治疗头,眼,耳,口,鼻,脑,神志疾患,上肢病的常用要穴。

刺灸法

刺法:向鼻尖方向斜刺0.5~1.2寸,局部酸胀感明显,易扩散。

灸法:温针灸3~5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以双手拇指指腹由下往上揉按风池穴,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不少于30下,可治各种头痛。

注意:风池穴深部中间为延髓,针刺时应严格注意掌握进针的方向、深度,针刺时不超过1.5寸,不能深刺,以免伤及延髓,造成不良后果。

配伍

穴位名

风池Fēngchí,出《灵枢·热病》。名解:风,为六淫之一,百病之长。池,喻水之汇贮也。本穴为风邪入脑之冲,池喻为经气通过表浅之处,为风之所汇,穴在脑后,与风府相平,故曰风池。

穴位经属

属足少阳胆经。是足少阳经、阳维脉的交会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取法:正坐,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与耳垂齐平处即是风池穴。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项筋膜、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之间。皮肤由颈丛的枕小神经分布。项筋膜包绕项部浅、深层肌。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项筋膜浅层,在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之间入浅层的头夹肌,继进深层竖嵴肌中的头最长肌和头半棘肌。项肌均由颈神经后支支配。第二颈神经后支可分为内外侧支。外侧支参与支配项肌,内侧支为皮支,称枕大神经。该神经由枕动、静脉伴行,在项筋膜的深面上行,约于上项线水平处,穿斜方肌附着点及项筋膜浅层,分支至颅后部的皮肤。

作用与主治

作用:平肝熄风,祛风解毒,通利官窍。

主治:头目、耳鼻、外感、神志等疾患:如头痛发热,热病汗不出,颈项强痛,头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雀目,青盲,面肿,口,鼻渊,鼻衄,耳鸣,耳聋,瘿气,疟疾,失眠,癫狂痫,中风昏危,涎出不语,气厥,肩背痛,眩晕,伤风感冒,夜盲症,落枕,荨麻疹,丹毒,神经衰弱,癫痫,高血压,甲状腺肿,电光性眼炎,视神经萎缩,视物不明,鼻塞,咽喉肿痛,热病,中风,现代又多用风池穴治疗流行性感冒,神经性头痛,视网膜出血,近视,鼻炎,神经性耳聋,流行性乙型脑炎,脑卒中,脑动脉硬化,无脉症,甲状腺肿大,吞咽困难,肩周炎,中风后遗症,足跟痛等。风池为治疗头,眼,耳,口,鼻,脑,神志疾患,上肢病的常用要穴。

配伍

1、配大椎穴、后溪穴治颈项强痛。

2、配睛明穴、太阳穴、太冲穴治目赤肿痛。

3、配阳白穴、颧髎穴、颊车穴治口眼歪斜。

4、配大椎穴、合谷穴、曲池穴治感冒发热。

5、配神门穴、丰隆穴、太冲穴、合谷穴治痫证。

6、配合谷穴、丝竹空穴治偏正头痛。

7、配脑户穴、玉枕穴、风府穴、上星穴治目痛不能视。

8、配百会穴、太冲穴、水沟穴、足三里穴、十宣穴治中风。

穴位刺灸法

刺法:向鼻尖方向斜刺0.5~1.2寸,局部酸胀感明显,易扩散。

灸法:温针灸3~5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以双手拇指指腹由下往上揉按风池穴,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不少于30下,可治各种头痛。

注意:风池穴深部中间为延髓,针刺时应严格注意掌握进针的方向、深度,针刺时不超过1.5寸,不能深刺,以免伤及延髓,造成不良后果。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足少阳、阳维之会。

《针灸甲乙经》:颈痛,项不得顾,目泣出,多眵,鼻鼽衄,目内眦赤痛,气厥,耳目不明,喉痹伛偻引项筋挛不收,风池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喉咽偻引项挛不收。

《外台秘要》:千金疗疟灸法,灸风池二穴三壮。

《外台秘要》:寒热癫疾僵仆,温热病汗不出,头眩痛,瘤疟,颈项痛不得顾,目泪出,欠气多,鼻鼾衄,目内眦赤痛,气发耳塞,目不明,喉痹,伛偻引项筋挛不收。

《针灸大成》:主洒淅寒热,伤寒温病汗不出,目眩苦,偏正头痛,疟颈项如拔,痛不得回顾。目泪出,欠气多,鼻鼽衄,目内眦赤痛,气发耳塞,目不明,腰背俱疼,腰伛偻引颈筋无力不收,大风中风,气塞涎上不语,昏危,瘿气。

《医宗金鉴》:肺受风寒,及偏正头痛。

《通玄指要赋》: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

《席弘赋》:风府风池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项筋膜、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之间。皮肤由颈丛的枕小神经分布。项筋膜包绕项部浅、深层肌。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项筋膜浅层,在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之间入浅层的头夹肌,继进深层竖嵴肌中的头最长肌和头半棘肌。项肌均由颈神经后支支配。第二颈神经后支可分为内外侧支。外侧支参与支配项肌,内侧支为皮支,称枕大神经。该神经由枕动、静脉伴行,在项筋膜的深面上行,约于上项线水平处,穿斜方肌附着点及项筋膜浅层,分支至颅后部的皮肤。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足少阳、阳维之会。

《针灸甲乙经》:颈痛,项不得顾,目泣出,多眵,鼻鼽衄,目内眦赤痛,气厥,耳目不明,喉痹伛偻引项筋挛不收,风池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喉咽偻引项挛不收。

《外台秘要》:千金疗疟灸法,灸风池二穴三壮。

《外台秘要》:寒热癫疾僵仆,温热病汗不出,头眩痛,瘤疟,颈项痛不得顾,目泪出,欠气多,鼻鼾衄,目内眦赤痛,气发耳塞,目不明,喉痹,伛偻引项筋挛不收。

《针灸大成》:主洒淅寒热,伤寒温病汗不出,目眩苦,偏正头痛,疟颈项如拔,痛不得回顾。目泪出,欠气多,鼻鼽衄,目内眦赤痛,气发耳塞,目不明,腰背俱疼,腰伛偻引颈筋无力不收,大风中风,气塞涎上不语,昏危,瘿气。

《医宗金鉴》:肺受风寒,及偏正头痛。

《通玄指要赋》: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

《席弘赋》:风府风池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

搜索推荐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