鼺鼠

中药材“鼺鼠”。别名:耳鼠(《山海经,),鼯鼠、夷由(《尔雅》),飞鸓(《广雅》),飞鼠(《上林赋》张揖注),飞生(《尔雅》郭璞注),飞生虫(《本草经集注》),飞生鸟(《本草图经》),飞虎、松猫儿(《中国经济动物志·兽类》)。出处:《本经》。生境分布:分布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原形态:体长达40~50厘米。尾圆形,其长超过体长。吻圆而短。耳……

名称 鼺鼠 ( Léi Shǔ )
英文名 Trogopterus
别名 耳鼠,飞鸓,飞鼠,飞生鸟,飞虎,松猫儿,
功能主治 ,主堕胎,令产易,
用法用量 <p>内服:泡酒服,15-30g。</p>
性味 微温,有毒,
归经 肝,肾经
概述 方剂 药酒 汤方 茶方 药膳 中成药

鼺鼠 的副作用及禁忌

《广西药用动物》:“血虚无瘀滞的人忌用,孕妇慎用。”

鼺鼠 生境分部

分布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

生态环境:栖息于南亚热带常绿阔呀林和热带雨林、季雨林中海拔一般不超过2500m。以岩洞、石 隙、树叉上其他大型鸟类的弃巢为穴。夜间活动。以树叶、嫩枝和果实为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鼺鼠 原始形态

体长达40~50厘米。尾圆形,其长超过体长。吻圆而短。耳小,眼大。体背毛色黑蜗,腹面为浅橙红色,颈下黑褐色,并有褐色纵纹向下延伸到胸部。鼠蹊部至尾基为灰褐色,尾除基部下面外皆黑褐色。飞膜背面色如体背,但略深,腹面色较红,两者分界线甚显明。眼周具黑圈。耳壳背部具一黑斑。耳与眼之黑圈间为橙黄色。后足趾端黑色或灰白色。

多栖于山坡森林地带,巢筑于树洞或岩洞中。晨昏时活动较频繁,活动以攀、爬、滑翔相交替。食物以麻栗树叶、倪藤果、榕果、山姜子、山荔枝、野芭蕉等果实为主;偶亦食昆虫。2~4月换毛。

###

棕鼯鼠,体长30-47cm,重400-1000g。耳基周围无细长簇毛。吻圆而短。头钝圆。眼大,耳小。尾长35-48cm,明显超过体长。体背色调一致,显棕红、栗褐、棕黄、茶褐、茶黄色,腹面为棕黄色或橙黄色,颈下部黑褐色,并有褐色纵纹向下延伸到胸部。飞膜背面色如体背,但略深,腹面色较红,两者分界线甚明显。眼圈具黑圈。耳郭背部具1黑斑。尾色与背色相同,但四川、贵州标本常杂有黑色,尾末端全变成黑色。

搜索推荐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