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樟

中药材“臭樟”。别名:樟木果、朋麻醒[傣]、樟脑树。性味:辛,温。功能主治:祛风散寒,理气止痛。用于感冒,中暑,支气管炎,食滞气胀,胃痛,腹泻胀痛,风湿关节痛。用法用量:全株0.5~1两,水煎或泡酒服。果实常用量2~3钱。别名:白樟、香樟。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地常绿阔叶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南部及西南部、贵州南部、云南中部及北部、西藏东南部。原形……

名称 臭樟 ( Chòu Zhānɡ )
别名 樟木果,朋麻醒,樟脑树
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理气止痛,用于感冒,中暑,支气管炎,食滞气胀,胃痛,腹泻胀痛,风湿关节痛,
用法用量 <p>全株0.5~1两,水煎或泡酒服。果实常用量2~3钱。</p>
性味 辛,温,
归经 肺,脾经
概述 方剂 药酒 汤方 茶方 药膳 中成药

臭樟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常绿阔叶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南部及西南部、贵州南部、云南中部及北部、西藏东南部。

臭樟 原始形态

云南樟常绿乔木,高达20m。树皮灰褐色,纵裂,具香气;枝条无毛。叶互生;叶柄长1.5-3.5cm,近无毛;叶片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披针形,长6-15cm,宽4-6.5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宽楔形或近圆形,两侧有时不对称,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粉绿色,幼时下面被微柔毛,后脱落无毛,或略被微柔毛,羽状脉,稀离基三出脉,侧脉4-5对,侧脉脉腋在上面明显隆起,下面有明显腺窝,窝穴内被毛或近无毛,网脉微细不明显;革质。圆锥花序腋生,长4-10cm,无毛;花两性,长约3mm,淡黄色;花梗长1-2mm,无毛;花被筒倒锥形,长约1mm,花破裂片6,宽卵圆形,长约2mm,花被外面疏被白色微柔毛,内面被短柔毛;能育雄蕊9,花丝被短柔毛,第1、2轮雄蕊长约1.4mm,花药卵圆形,与花丝等长,4室,内向瓣裂,花丝无腺体;第3轮雄蕊长约1.6mm,花药长圆形,长约1mm,4室,外向瓣裂,花丝近基部有1对心形腺体;退化雄蕊3,长三角形,连柄长不及1mm,柄被短柔毛,位于最内一轮;子房卵圆形,直径约1.2mm,无毛,花柱长约1.2mm,柱头微3裂,果实球形,直径约1cm,黑色;果托倒圆锥形,长约1cm,先端直径约6mm,边缘波状。花期3-5月,果期7-9月。

臭樟 化学成分

叶含挥发油,油中含樟烯(camphene),α-蒎烯(α-pinene),对聚伞花素(p-cymene),芳樟醇(linalool),α-松油醇(α-terpineol),樟脑(camphor),柠檬醛(citral),癸醛(capric aldehyde),甲基庚烯酮(methylhepteneketone),桉叶素(cinoole),丁香油酚(eugenol)。

搜索推荐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