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篙竹

中药材“撑篙竹”。别名:油竹、白眉竹、花眉竹。出处:始载于《广西药用植物名录》。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河溪两岸和村落附近,常见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各地。原形态:撑篙竹 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竿高710m,直径45.5cm,尾稍近直立,下部挺直,节间长30cm左右。幼时薄被白蜡粉或具糙硬毛,竿壁厚,基部数节间具有黄绿色纵条纹;节处稍有隆起,竿基部数节……

名称 撑篙竹 ( Chēnɡ Gāo Zhú )
英文名 Punting Pole Bambusa
别名 油竹,白眉竹,花眉竹
功能主治 清热,除烦,止呕,止血,主热病烦渴,呕吐,小儿惊厥,吐血,衄血
用法用量 <p>内服:煎汤,6-15g。</p>
性味 甘,苦,凉
概述 方剂 药酒 汤方 茶方 药膳 中成药

撑篙竹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河溪两岸和村落附近,常见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各地。

撑篙竹 原始形态

撑篙竹 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竿高7-10m,直径4-5.5cm,尾稍近直立,下部挺直,节间长30cm左右。幼时薄被白蜡粉或具糙硬毛,竿壁厚,基部数节间具有黄绿色纵条纹;节处稍有隆起,竿基部数节于箨环之上下方,各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分枝常自竿基部第1节开始,坚持,以数枝乃至多枝簇生,中具3枝较为粗长。箨鞘早落;箨耳不相等,具波状皱折,边缘被波曲状细繸毛。叶鞘背向通常无毛,边缘被短纤毛;叶耳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叶舌高0.5mm;叶片线状披针形,通常长10-15cm,宽1-1.5cm,上表面无毛,下表面密被短柔毛,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或阔楔形。假小穗以数枚簇生于花枝各节,线形,长2-5cm,小穗含花5-10朵;颖仅1片,长6mm,无毛,具9脉;外稃长圆状披针形,长12-14mm,无毛,具13-15脉;内稃和外稃近等长或稍短,具2脊,脊间6脉;鳞被3,不相等,边缘被长纤毛,前方2片偏斜,长2.7mm,后方1片稍大;花丝短,花药长5mm;子房长圆形,长约1mm,先端被短硬毛,花柱长1mm,被短硬毛,柱头3,长3mm,被毛。颖果幼时宽卵球状,长1.5mm,先端被短硬毛,并有残留的花柱和柱头。

搜索推荐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