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臭草

中药材“山臭草”。别名:闷头花、断肠草。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2800m的山地林下沟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原形态:大叶紫堇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无毛。无主根,须根发达,根茎粗壮,为众多的基生叶残柄覆盖。茎直立或斜生,23条,具5棱,不分枝或分枝。基生叶数枚,长1030cm,柄长占叶全长的3/5,基……

名称 山臭草 ( Shān Chòu Cǎo )
别名 闷头花,断肠草,
功能主治 活血止痛,清热解毒,主劳伤,胸脘刺痛,坐板疮
用法用量 <p>内服:煎汤,5-10g;或用根泡酒服。外用:适量,捣汁涂患处。</p>
性味 苦,辛,微寒
概述 方剂 药酒 汤方 茶方 药膳 中成药

山臭草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2800m的山地林下沟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山臭草 原始形态

大叶紫堇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无毛。无主根,须根发达,根茎粗壮,为众多的基生叶残柄覆盖。茎直立或斜生,2-3条,具5棱,不分枝或分枝。基生叶数枚,长10-30cm,柄长占叶全长的3/5,基部扁平成鞘;叶片轮廓卵状三角形,二回三出全裂,末回裂片卵形,缘有圆齿,具短柄;茎生叶2-4枚,与基生叶同形而短小。总状花序顶生,长3-7cm;疏列花10朵左右,苞片卵形至倒卵形,上半部边缘有圆齿;花梗略长于或等于苞片;萼片鳞片状,早落;花冠紫蓝色,长25-30mm,其鸡冠状突起常低而短,距狭圆锥形,长略短于外轮上瓣全长的1/2,外轮下瓣匙形,具爪;子房条形,长10-12mm,柱头有乳突10个。蒴果斜上,细长圆柱形,长4-5cm,直径1.5-2mm,近念珠状。种子10余粒,花期4月,果期5月。

搜索推荐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