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体穴位图 / 手阳明大肠经 / 阳溪穴

阳溪穴

穴位

阳溪Yángxī,出《灵枢·本输》。别名中魁。溪,同谿。《黄帝内经素问》云:“肉之小会为溪。”凡经气行至凹隙处,取名溪、谷、渊、池、泉、海。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所行,居手腕的背侧,其位属阳,当伸拇长肌腱与伸拇短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形似溪涧,故名阳溪。

经属

属手阳明大肠经。是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的经穴,五行属火。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取法:手掌侧放,拇指伸直向上翘起,腕背桡侧有一凹陷处即是。

作用与主治

作用:清热散风,通利关节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目翳,耳聋,耳鸣,舌本强,吐舌,齿痛,龋齿痛,咽喉肿痛,鼻衄,鼻鼽,泄泻,消化不良,癫狂,痫证,肩臂疼痛,半身不遂,偏瘫,腕痛连肘,腕臂痛,肘臂不举,手腕疼痛无力,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五指拘挛,掌中热,身热,热病心烦,疟疾,神经性头痛,扁桃体炎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针刺阳溪不能过深,以免损伤筋膜,造成腕部活动受限。

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禁瘢痕灸。

按摩:经常用拇指尖垂直掐按阳溪穴,每次1~3分钟,可以有效防治脑中风和高烧不退等症。

配伍

穴位名

阳溪Yángxī,出《灵枢·本输》。别名中魁。溪,同谿。《黄帝内经素问》云:“肉之小会为溪。”凡经气行至凹隙处,取名溪、谷、渊、池、泉、海。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所行,居手腕的背侧,其位属阳,当伸拇长肌腱与伸拇短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形似溪涧,故名阳溪。

穴位经属

属手阳明大肠经。是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的经穴,五行属火。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取法:手掌侧放,拇指伸直向上翘起,腕背桡侧有一凹陷处即是。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腱。有头静脉,桡动脉本干及腕背支。分布着桡神经浅支。皮肤由桡神经浅支分布。皮下组织较疏松,有桡动脉的背支经过。手背深筋膜在腕背侧增厚形成腕背侧韧带,针穿该韧带在拇短、长伸肌腱之间达桡侧腕长伸肌腱背侧。以上该穴三肌(腱)均包有指腱鞘,并由桡神经深支支配。

作用与主治

作用:清热散风,通利关节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目翳,耳聋,耳鸣,舌本强,吐舌,齿痛,龋齿痛,咽喉肿痛,鼻衄,鼻鼽,泄泻,消化不良,癫狂,痫证,肩臂疼痛,半身不遂,偏瘫,腕痛连肘,腕臂痛,肘臂不举,手腕疼痛无力,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五指拘挛,掌中热,身热,热病心烦,疟疾,神经性头痛,扁桃体炎等。

穴位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针刺阳溪不能过深,以免损伤筋膜,造成腕部活动受限。

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禁瘢痕灸。

按摩:经常用拇指尖垂直掐按阳溪穴,每次1~3分钟,可以有效防治脑中风和高烧不退等症。

配伍

1、配印堂穴、太阳穴治前头痛。

2、配阳谷穴治目赤肿痛。

3、配合谷穴治咽喉肿痛。

4、配阳池穴、阳谷穴治腕关节痛。

5、配解溪穴治心悸怔忡。

6、配解溪穴、神门穴治惊悸、怔忡。

7、配大陵穴、太冲穴治目赤肿痛。

8、配三间穴、间使穴、膈俞穴治呃逆。

9、配列缺穴治腕部腱鞘病。

10、配偏历穴、列缺穴治头项痛。

文献摘要

《备急千金要方》:主臂腕外侧痛不举。

《医宗金鉴》:主治热病烦心,瘾疹痂疥,厥逆头痛,咽喉肿痛及狂妄,惊恐见鬼等证。

《针灸甲乙经》:热病烦心,目,目痛泣出,厥逆头痛,胸满不得息,阳溪主之。疟,寒甚,阳溪主之。痂疥,阳溪主之。

《针灸大成》:主狂言喜笑见鬼,热病烦心,目风赤烂有翳,厥逆头痛,胸满不得息,寒热疟疾,寒嗽呕沫,喉痹,耳鸣,耳聋,惊掣肘臂不举,痂疥。

《针灸资生经》:牙痛,屈手大指本节后陷中(阳溪穴),灸三壮,初灸觉病牙痒,再灸觉牙有声,三壮痛止,永不复作,左痛灸右,右痛灸左。

《席弘赋》:牙痛腰痛并咽痹,二间阳溪疾怎逃。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腱。有头静脉,桡动脉本干及腕背支。分布着桡神经浅支。皮肤由桡神经浅支分布。皮下组织较疏松,有桡动脉的背支经过。手背深筋膜在腕背侧增厚形成腕背侧韧带,针穿该韧带在拇短、长伸肌腱之间达桡侧腕长伸肌腱背侧。以上该穴三肌(腱)均包有指腱鞘,并由桡神经深支支配。

文献摘要

《备急千金要方》:主臂腕外侧痛不举。

《医宗金鉴》:主治热病烦心,瘾疹痂疥,厥逆头痛,咽喉肿痛及狂妄,惊恐见鬼等证。

《针灸甲乙经》:热病烦心,目,目痛泣出,厥逆头痛,胸满不得息,阳溪主之。疟,寒甚,阳溪主之。痂疥,阳溪主之。

《针灸大成》:主狂言喜笑见鬼,热病烦心,目风赤烂有翳,厥逆头痛,胸满不得息,寒热疟疾,寒嗽呕沫,喉痹,耳鸣,耳聋,惊掣肘臂不举,痂疥。

《针灸资生经》:牙痛,屈手大指本节后陷中(阳溪穴),灸三壮,初灸觉病牙痒,再灸觉牙有声,三壮痛止,永不复作,左痛灸右,右痛灸左。

《席弘赋》:牙痛腰痛并咽痹,二间阳溪疾怎逃。

搜索推荐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