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 名
<imgsrc="/upload/image/20200612/20200612094007_99307.gif"alt="关元穴"/> 穴位名 关元Guānyuán,出《灵枢·寒热病》。别名下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三结交(《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次门(《针灸甲乙经》),大中极(《针灸资生经》),丹田(《针灸资生经》),关原(《灸法图残卷》),大海(《难经集注·六十六难》杨注),溺水(《难经集注·六十六难》杨注),产门(《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血海(《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子宫(《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利机(《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精露(《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命门(《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气海(《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脖胦(《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肓之原(《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下肓(《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关即关藏,元即元气,此穴在脐下3寸,为关藏人身元气之处,故名关元。 <strong>穴位经属</strong> 属任脉,是小肠的募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的交会穴。 <strong>定位与取法</strong>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取法:在下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中央向下4横指处即是。 <strong>穴位解剖</strong>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有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strong>作用与主治</strong> 作用:培补元气、导赤通淋 主治:泌尿、生殖及肠胃疾患:如脐腹绞痛,癓瘕臌胀,小腹胀满,少腹疼痛,小便赤涩,遗尿,癃闭,水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尽,腹痛泄泻,痢疾脱肛,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疝气,带下,不孕,中风脱证,虚劳羸瘦,痢疾,黎明泻,便血,肠风,脱肛,五淋,尿频,小便不利,小便涩痛,痛经,闭经,白浊,虚劳冷惫,发背,疔疮,瘰疬,眩晕,头痛,黄疸,消渴,心悸,肾虚气喘,淋浊,尿血,经闭,霍乱吐泻,黄白带下,中风脱症,下消,现代又用关元穴治疗休克,细菌性痢疾,胃肠炎,尿路感染,肾炎,盆腔炎,睾丸炎,神经衰弱,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晕厥,休克,尿道炎,肠炎,肠粘连,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strong>穴位刺灸法</strong> 刺法: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放射至外生殖器和会阴部。应在排尿后针刺,以防损伤膀胱。孕妇慎用。 灸法:艾炷灸7~10壮;或艾条灸15~30分钟。 按摩:常摩揉关元,可益肾壮阳。 <strong>穴位配伍</strong> 配中极穴治小便频数。 配带脉穴、三阴交穴、血海穴治月经不调、带下。 配命门穴、肾俞穴、太溪穴、百会穴治阳痿。 配阴陵泉穴治气癃溺黄,黄带阴痒。 配太溪穴治久泄不止,久痢赤白,下腹痛。 配涌泉穴治滑精,腰痛,气淋。 配中极穴、阴交穴、石门穴、期门穴治胸胁痞满。 配心俞穴治心悸。 配肾俞穴、三阴交穴治阳痿、遗精、早泄。 配三阴交穴、地机穴治痛经。 配合谷穴、足三里穴、气海穴治中风脱证。 配隐白穴、血海穴、足三里穴治崩漏。 <strong>文献摘要</strong>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 《针灸甲乙经》:足三阴、任脉之会。 《针灸甲乙经》:奔豚寒气入小腹,时欲呕,伤中溺血,小便数,背脐痛引阴,腹中窘急欲凑,后泄不止,关元主之。石水,痛引胁下胀,头眩痛,身尽热,关元主之。胞转不得溺,少腹满,关元主之。暴疝,少腹大热,关元主之。女子绝子,衃血在内不下,关元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脐下疗痛,小便赤涩,不觉遗沥,小便处痛,状如散火,溺血,暴疝痛,脐下结血,状如覆杯,转胞不得尿,妇人带下瘕聚,因产恶露不止,月脉断绝,下经冷。 《针灸大成》:主积冷虚乏,脐下绞痛,渐入阴中,发作无时,冷气结块痛,寒气人腹痛,失精白浊,溺血,七疝,风眩头痛,转脬闭塞,小便不通,黄赤,劳热,石淋,五淋,泄利,奔豚抢心,脐下结血,状如覆杯,妇人带下,月经不通,绝嗣不生,胞门闭塞,胎漏下血,产后恶露不止。 《太平圣惠方》:引岐伯云,但是积冷虚乏病,皆宜灸之。 《类经图翼》:此穴当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极,乃男子藏精,女子畜血之处。 《扁鹊心书》: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壮,久久不畏寒暑。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 《席弘赋》:小便不禁关元好。 <strong></strong>
经属
属任脉,是小肠的募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的交会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取法:在下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中央向下4横指处即是。
作用与主治
作用:培补元气、导赤通淋
主治:泌尿、生殖及肠胃疾患:如脐腹绞痛,癓瘕臌胀,小腹胀满,少腹疼痛,小便赤涩,遗尿,癃闭,水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尽,腹痛泄泻,痢疾脱肛,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疝气,带下,不孕,中风脱证,虚劳羸瘦,痢疾,黎明泻,便血,肠风,脱肛,五淋,尿频,小便不利,小便涩痛,痛经,闭经,白浊,虚劳冷惫,发背,疔疮,瘰疬,眩晕,头痛,黄疸,消渴,心悸,肾虚气喘,淋浊,尿血,经闭,霍乱吐泻,黄白带下,中风脱症,下消,现代又用关元穴治疗休克,细菌性痢疾,胃肠炎,尿路感染,肾炎,盆腔炎,睾丸炎,神经衰弱,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晕厥,休克,尿道炎,肠炎,肠粘连,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放射至外生殖器和会阴部。应在排尿后针刺,以防损伤膀胱。孕妇慎用。
灸法:艾炷灸7~10壮;或艾条灸15~30分钟。
按摩:常摩揉关元,可益肾壮阳。
配伍
配中极穴治小便频数。
配带脉穴、三阴交穴、血海穴治月经不调、带下。
配命门穴、肾俞穴、太溪穴、百会穴治阳痿。
配阴陵泉穴治气癃溺黄,黄带阴痒。
配太溪穴治久泄不止,久痢赤白,下腹痛。
配涌泉穴治滑精,腰痛,气淋。
配中极穴、阴交穴、石门穴、期门穴治胸胁痞满。
配心俞穴治心悸。
配肾俞穴、三阴交穴治阳痿、遗精、早泄。
配三阴交穴、地机穴治痛经。
配合谷穴、足三里穴、气海穴治中风脱证。
配隐白穴、血海穴、足三里穴治崩漏。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有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
《针灸甲乙经》:足三阴、任脉之会。
《针灸甲乙经》:奔豚寒气入小腹,时欲呕,伤中溺血,小便数,背脐痛引阴,腹中窘急欲凑,后泄不止,关元主之。石水,痛引胁下胀,头眩痛,身尽热,关元主之。胞转不得溺,少腹满,关元主之。暴疝,少腹大热,关元主之。女子绝子,衃血在内不下,关元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脐下疗痛,小便赤涩,不觉遗沥,小便处痛,状如散火,溺血,暴疝痛,脐下结血,状如覆杯,转胞不得尿,妇人带下瘕聚,因产恶露不止,月脉断绝,下经冷。
《针灸大成》:主积冷虚乏,脐下绞痛,渐入阴中,发作无时,冷气结块痛,寒气人腹痛,失精白浊,溺血,七疝,风眩头痛,转脬闭塞,小便不通,黄赤,劳热,石淋,五淋,泄利,奔豚抢心,脐下结血,状如覆杯,妇人带下,月经不通,绝嗣不生,胞门闭塞,胎漏下血,产后恶露不止。
《太平圣惠方》:引岐伯云,但是积冷虚乏病,皆宜灸之。
《类经图翼》:此穴当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极,乃男子藏精,女子畜血之处。
《扁鹊心书》: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壮,久久不畏寒暑。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
《席弘赋》:小便不禁关元好。
地肤子合剂功能主治:用于治疗癣症及湿疹。地肤子合剂组方:地肤子60克,白鲜皮、苦参各30克,川椒10克,白酒(或酒精)250毫升
斑秃生发灵功能主治: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斑秃。斑秃生发灵组方:黑芝麻50克,何首乌30克,桑椹子20克,95%酒精1000毫升
举胃猪肚散功能主治:健脾益胃,升举中气。举胃猪肚散组方:猪肚1个,白术200克,升麻100克,石榴皮30克
橘皮内金散功能主治:理气消胀。橘皮内金散组方:橘皮100克,鸡内金20克
芪香蜜营膏功能主治:补气行气,润肠通便。芪香蜜营膏组方:黄芪300克,木香45克,蜂蜜适量
桑椹地黄蜜膏功能主治:养阴清热,润肠通便。桑椹地黄蜜膏组方:桑椹500克,生地黄200克,蜂蜜适量
乌梅内金调蜂蜜功能主治:缓中止痛。乌梅内金调蜂蜜组方:鸡内金100克,乌梅肉30克,蜂蜜25克
郁金蜜膏功能主治:行气解郁,活血消瘀。郁金蜜膏组方:郁金100克,蜂蜜适量
地藕葡萄膏功能主治:清热养阴,凉血。地藕葡萄膏组方:鲜藕汁250毫升,葡萄汁250毫升,生地黄200克,蜂蜜适量
桂圆益心膏功能主治:补养心阴。桂圆益心膏组方:桂圆肉150克,当归100克,远志50克,天门冬(天冬)50克,五味子30克,大枣20枚,黑桑椹30克,黑芝麻20克
清热透疹,解毒,主小儿麻疹,麻疹后痢疾,疮疖
化瘀通络,主跌打损伤
,治脱肛,治打扑损伤,和酒饮之,仍捣生龟肉涂之,
,治痘后目肿,经月不开,取点之,
益阴补血,治劳瘵骨蒸,久嗽咯血,久疟,血痢,肠风痔血,筋骨疼痛,肉作羹臛,大补,酿酒,主大风缓急,四肢拘挛,或久瘫缓不收摄,皆差,主除温瘴气,风痹,身肿,踒折,大补阴虚,作羹臛,截久疟不愈,治筋骨疼痛及一、二十年寒嗽,止泻血、血痢,治骨蒸劳热,吐血,衄血,肠风血痔,阴虚血热之症,治女子干病,老人尿多及流血不止,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止咳平喘,清热解毒,杀虫,主风湿痹痛,肾虚腰痛,跌打损伤,小肠气痛,风火牙痛,咳嗽,哮喘,疥癣,蛔虫病,蛲虫病及预防流感
治痨伤虚损,有滋补清热之功,
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健脾理气,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疼,跌打损伤,胃痛,小二疳积,
,作补药,可治虚劳等证,
清热解毒,舒筋活络,主扁桃体炎,咽喉炎,风湿痹痛,中风偏瘫,腰腿痛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